南哲思享|李承贵:心即理的奥义(15)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分而言之,则‘于穆不已’者,天之所以与道为体也;‘生生不已’者,心之所以具道之体也;‘纯亦不已’者,圣人之心所以与天道一体也;‘自强不息’者,君子所以学圣人存心事天而体夫道也。”朱熹语境中的“纯亦不已”即谓“圣人之心纯美不已而与天道为一”。即便是现代新儒家,也完整地继承了先儒关于“纯亦不已”的定义,如熊十力说:“初时工夫犹未纯,久则纯熟,天理全显,斯是即人即天。纯亦不已者,天德至纯、无杂染故。不己者,天之德用,无穷尽故,无止境故。” “纯亦不已”究为何义?熊十力认为有三:一是“初时工夫未纯”,二是“天德至纯而无杂染”,三是“无穷尽、无止境”,综合言之,“纯亦不已”即是持续不停息地用功而使德性至纯。
阳明所言“此心纯乎天理”当是传承儒家赞颂文王“纯亦不已”品质的叙述,因而阳明“此心纯乎天理”,可以理解为号召人们像文王那样,永远地、专一地、无停息地纯化自己的“心”。既然“纯亦不已”是永远地、专一地、不停息地纯化自己的“心”,而不停息地执行纯化工夫者亦是“心”,那么,当此“心”通过这种纯化不已的工夫而使自己成为善体,亦就是“心即理”。因此,“心即理”之“心”必须是运行的。
结语
与陆九渊不同,王阳明对“心即理”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特殊的安排,赋予了新的丰富内涵,从而显示出值得关注的意义。由“心即理”特性看,是对儒家“道体”论的传承。虽然儒家对“道体”的指认不尽一致,有谓“太极”是道体,有谓“仁”是道体,有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道体,有谓“诚”是道体,有谓“良知”是道体,有为“天理”是道体,有为“创生不已”是道体……但不管以哪个范畴为“道体”,对“道体”意涵和特质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即“道体”是至善的、生命的、圆融的、不已的。从儒家义理传承看,王阳明继承了儒家关于“道体”意涵的规定和特性的认知,对“道体”的至善性、生命性、不已性、流行性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发展。王阳明“心即理”是由主观精神与至善原则融为一体的本体,这个本体是充满生机的、完满无缺的、创生不已的,也是发用流行的。
阳明的“心即理”并未溢出儒家道统之外,而是儒家“道体”论的继承。
由“心”“理”内涵及其关系看,王阳明的“心即理”之所以是对儒家“道体”论的丰富和发展,就在于王阳明对“心”的内涵、“理”内涵进行了新的赋予,尤其是对具有了新内涵的“心”“理”关系的论证和规定。这种论证和规定表现在:对“心”“理”的内涵及其关系,对“心”之表现形式“良知”“意”的特性及其效用,都予以了新的认知和规定。“心”是主体精神,“理”是绝对善体;“心”是自由,“理”是原则;“心”向往、敬畏而不断追求“理”,以规范和纯化自己;“良知”是“心”之明觉,亦是“意”之善恶所本,“意”是“心”之表现,“正心”当可诉诸“诚意”,但“诚意”只能由“心”来执行。如此,“心即理”亦可名为一种自洽而开放、自控而自善的义理结构系统,从而在理论上将儒家关于主体与善体关系的认知推向了新的境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