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李承贵:心即理的奥义(1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5.“天理”善性的滋养与保护,故“心”必须运行
“天理”(良知)虽然是善体,但并不能永远晶莹剔透,并不能时时圆融无碍,而是需要全心滋养和持续保护的。而“天理”(良知)的滋养和保护,王阳明认为只有依赖于“心”,如果没有“心”,“天理”必会枯竭或丧失。由“圣人之心”看。阳明认为,“心纯乎天理即为圣”,换言之,圣人之心即“天理”,但圣人之心并不能保证永远无过错,并不能时时呈现圣洁光芒。王阳明说:“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圣人都承认自己的“心”会有过,而之所以无过,乃是因为圣人能兢兢业业,精一于道心,以保护其心的圣洁,从而实现“心即理”。
因此,就圣人之心护养言,“心”必须是运行的。依阳明,普通人之心与圣人之心非有不同:“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自然更需要保护和滋养,阳明说:“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而保护和滋养也只有诉诸“心”时时戒慎,处处恐惧,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可见,若无“心”之戒慎恐惧,若无“心”之为善真切,概言之,若无“心”的运行,圣人之“心”沦为凡人之“心”,而凡人之“心”永不能成圣人之“心”。
由“心之本体”看。阳明指出,“心之本体”本无所谓动静,但如果不合“义”便是动,便不是心之本体。阳明说:“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只是‘集义’,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动,便是把捉此心,将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挠了。此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集义’工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由于“所行不合义”便不再是“心之本体”,因而要回到“心之本体”,就必须使“所行合义”。怎么办?阳明认为,孟子“集义”就是行事时合乎道义,因而“集义”便是“此心无可动处”,实际上是因为“持续集义”,才使“心无动处”,所以是“动而无动”。阳明批评告子“只要此心不动”是“将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挠了”,此也说明“心”必须“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