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李承贵:心即理的奥义(1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在阳明看来,如果“集义”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如果“心”僵化、呆滞、枯萎,怎么“集义”积善?因此,“心之本体”的不动,“心之本体”的纯洁,皆源于“心”之运行。
由“天人一体”看。王阳明认为,人心、天道一体,相互感应,形影无离,阳明说:“呜呼!天道之运,无一息之或停;吾心良知之运,亦无一息之或停。良知即天道,谓之‘亦’,则犹二之矣。知良知之运无一息之或停者,则知惜阴矣;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其所以学如不及,至于发愤忘食也。尧舜兢兢业业,成汤日新又新,文王纯亦不已,周公坐以待旦,惜阴之功,宁独大禹为然?”在阳明看来,良知即天道,天道运行不息,心之良知亦运行不息,感受到良知运行不息,便会懂得珍惜时间、珍爱生命,便会懂得致良知。而人致良知不仅意味着能成就自己的善德,亦意味着能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尧、舜、禹、成汤、文王、周公、孔子无不如此,但前提是能够洞察“心之良知运行不息”。而心之良知运行不息,本质上是心体不息,良知乃“心”之明觉精察,因而良知不息,其深层根源是“心之不息”。
诚如阳明所说:“静上用功固好,但终自有弊。人心自是不息。虽在睡梦,此心亦是流动。如天地之化,本无一息之停。然其化生万物,各得其所,却亦自静也。此心虽是流行不息,然其一循天理,却亦自静也。若专在静上用功,恐有喜静恶动之弊。”就是说,“心”之主静工夫固然重要,但毕竟可能陷于“槁木死灰”之弊,因为“心”无时不在流行不已,虽然“心”遵循天理时表现为“静”,而为“心即理”,但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心”片刻不停地遵循“天理”,亦即“心”之运行不已方见“天理流行”。
既然圣人之心也会有过错而需改过迁善,改过迁善在于“精一”之功,而“精一”工夫惟“心”能实行;既然“天理”之静必由“其行合义”成就,“合义”则仰赖“集义”,而持续“集义”唯“心”而能;既然良知运行不息根源于“心”之运行不已,既然“天理”之静,乃是因为“心”遵循天理而不已,“心”必然是运行的。
6.由“心纯乎理”意涵源流看,“心”必须运行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另一种表述是“此心纯乎天理”,阳明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即谓“此心纯乎天理”便是“心即理”。而“心纯乎天理”源自儒家经典中频繁出现的“纯亦不已”,最早是儒家对周文王纯美之心且“纯亦不已”精神的赞美。因而或可根据《诗经》《中庸》等关于“纯也不已”的叙述以及后儒的解释,明其意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