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逸:作古诗词曲弃格律少用典,乃当代古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19)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插天菡萏是疑非,万古名山佛迹归。
香象河流腾白足,淡蛾汇影照青衣。
寸心尘外寻烟客,一笑云端见玉妃。
绰约何人说冰雪,始知庄叟意深微。
“非”、“归”、“衣”、“妃”、“微”在唐宋“平水韵”里属“微”部(上平声),其在元代《中原音韵》里也还同韵部。但而今的读音中,“衣”与“非”、“归”、“妃”、“微”已经不同韵部了。这种问题,也就同上面分析梁先生的诗韵同属一种问题了。又如黄景仁《都门秋思四首》(其三)“雷”、“堆”、“来”、“栽”、“裁”为韵,而当今“雷”、“堆”已与“来”、“栽”、“裁”不同韵部了。再如黄景仁《感旧四首》(其一)“遮”、“霞”、“花”、“车”、“华”为韵,而当今“遮”、“车”已与“霞”、“花”、“华”不同韵部了。上举这种例证还非常多,这些在唐代押韵的诗,现今在韵脚上,读来都令人感到非常不顺适通畅。其实唐音与今音读音的区别,除了关系到押韵之外,也关系到它进入的平上去入的声调。如用唐音,读音变了,它与今音的韵部也就不同了。
所以,唐诗的平仄与我们现在语音中的平仄并不相同。这样我们写古诗所用的平仄,用唐音便与今音平仄冲突,我们今天读来还有什么抑扬起伏与押韵的美感呢!既无美感,我以为作诗早就应当废除以唐音为准绳,废除唐代的平仄,用今音来自由作诗了。
(13)唐代的入声字,在当今的普通话(官话系统)里,已经没有了,一部分进入了现代的仄声字(上、去);而另一部分则进入了平声字(阴平、阳平)。那么,唐人为我们所定下的诗律——两字一起伏的声音规律,现在读起来已不再是那么一回事了。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两句:
泉声咽危石 平平仄平仄
安禅制毒龙 平平仄仄平
“石”、“毒”二字在唐代都是入声字(仄声),可在当今的语音里,二字均已变为了阳平字,此两句诗在我们现今读来,已打破了唐人所谓平仄间“规律”起伏的规定。又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仄仄平平仄
当春乃发生 平平仄仄平
此中“节”、“发”在唐代都是入声字(仄声),可在当今的语音里,此二字已均变为了阳平字,那么此两句诗在现今读来,也已打破了唐人所谓平仄间“规律”起伏的规定。上举王维与杜甫诗中的这种情况,在古代律诗中太多了。那么我们不得不问,现在语音已与唐代发生了重大变化,早已失掉唐代风流贤达们那种唱诗中的语音起伏,我等为何还要死守唐代诗律——对现今来说,已是完全乱了套,已没有任何作用的颓朽躯壳般的诗律而不变呢?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