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逸:作古诗词曲弃格律少用典,乃当代古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28)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从历史上的诗作看,大多是用典多的都容易破坏感情,坠入蜡味之中,因用典把直切与澎湃的胸臆破坏了,转了很多弯拐之后,就只有冷冰冰硬邦邦的理智可言了。我们从古往今来的名句中,很少有大用典者入选,就是例证!
(2)诗的深沉是靠用典呢?还是靠语言的力量?我想,读者与我同样都要认为是语言的力量。不信,去读李商隐那些少用典的诗便可知我们的话不假。其实,一切古诗中用典并未把事物说得更深沉,而只是把事物稍转了一个弯来说,使你在诗意的理解上更遥远一点,这种遥远若不过分,有时还是有些好处:一是体现了作诗人的读书与涵养;二是可体现用典者的聪明与灵便;三是用典把事情推远一点儿说,还是能增加一点儿美感的。但是事物总是平衡的,如果过头了,有了一些好处,就必然要带来一些害处:一是对理解与传播你的诗多了一种障碍;二是若这种障碍过多,便使每句诗都变成了解卦样的迷宫,而使人们生出诸多厌烦之心,反而对你与你的诗不利。从自己读东坡、王士禛、沈增植之诗可知道,这种厌烦之心对大诗人都会产生,还不要说人们对一般的诗人了。所以,说用典能增加与表现诗人的一点涵养,那只是相对的与很有限的。
因为就是读你的诗、读你典的内行也认为,你的典多数也是你这段时间记忆中读书的“新鲜存货”,或是你旋翻书,甚至翻类书翻出来的,他怎么会称赞你的用典呢?
(3)你写出的多典的古诗,当今一百人里可能没有一人愿意花大力气与考证工夫或动用古籍、工具书来弄懂你的诗篇。若你的典一个接一个,就更没人愿去做这种没完没了的傻事了。当然,才不时乏,若人们把你视为李、杜、东坡,也可能会用如此等级的动力来解析你,那当别论。可你我都是别人眼中一个平平淡淡的文化上的俗辈常流,末学轻才呀!加之,而今与读诗必弄通典故的古代就不同了!古代从来都把这种典故记忆多少,作为学问好坏的标志。甚至古代从来就有“一物不知,实以为耻”的文化传统(见汉代崔瑗《张平子墓碑文》。《晋书》陶渊明谓范隆曰:“一物不知,君子之耻。”《南史·隐逸传·陶弘景》里陶弘景也曾说:“一事不知,以为深耻。”)。而当今,人们的观念却大变了,生活在信息超量的时代,个人在知识的海洋里不过是鼹鼠饮河,饱腹而已,自己虽才华清英,不知的事情也太多了,弄不懂你诗中——天下最多只有少数,甚至只有几人懂的僻典,他心中也不会有太深太大的耻辱,反会觉得你是“本不深沉装深沉,装得深沉不深沉”的浅薄狷狭之辈。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