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逸:作古诗词曲弃格律少用典,乃当代古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29)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怪自己的人少,责你的时候多啰!要知道,我们所处的这个年月,是一个任何人都只知责备人而很难责备自己,且理贍辞坚的时代!那么这样,用典为我们更多的是带来反面效果,这种僻典我们又用来干什么呢?所以,你写出来的诗是不是为了故意躲避别人的理解呢?如果不是,我还是奉劝先生少用典,尤其少用冷僻典故入诗文,这样,你的诗反而得生善趣,会有更多的读者。
(4)某些诗人不满我们上面的论述,会说读者读不懂别人诗中的用典,或是因其入诗道算初转法轮,或完全是读书少。或就是读书,也是工夫下得不够造成的,绝不是诗人用典的过失。当然,这话有一小半对,但就是有一小半对的里面,你问问自己,难道你真要天下人读过你的典故出处的书,才来读你的诗吗?这样,你对读者要求就太高了。这话另有一大半是不对的,因为就是你——诗人的用典,你是准备充分了的(就是分韵作诗,事前,由于是哪些人集会,主题将是什么,主人是谁,等等事,诗人已早知道了,故用典也可事前准备),而读者是贸然临头,这能说作者就一定学问好于读者?加之,作者许多时候对此典记忆不清了,也都是现在书中或类书、工具书中去查出准确的此典叙述之后,才准确来用的。我曾见过成都某位写诗的前清举人留下来的手写的古书中典故分类的册子,有上千页。
很多诗人都做过这种分类备忘的工夫。这种册子反反复复地用,要不了多久,好几千个典也就烂熟滚于胸了。可几千个典,却要哄退一大堆学问家!并且这一生,这些典变化着,也基本够用了!难道这种人就是大学问家?就是国学大师?或更有妙者巧者,这一段时间成诗,就用这段时间肚皮里印象深,记忆清楚的一些典,下一段时间成诗,又用下一段时间肚皮中印象深的一些典。那么,对于诗人来说,其读书目的就是为了记典而吟咀诗词。读书的方向一变,这典也就好记了。我甚至认为东坡都有这种情况。若不是,为什么东坡诗晚年便用典少得多了呢?其晚年已年老衰倦,读书量大大减少,早年的典或也记不住,用书查找也不肯下力气了,老困拨书眠,再加上他晚年辗转蛮夷之地,也不方便或无五车之书可查,故诗中用典便大减了。东坡早年有两次手写《汉书》的故事,其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汲取《汉书》语言精华与记住内中的典故了。
当然,东坡这是下大工夫,死工夫,只知撙节以养生的现代人是办不到的。
(5)有没有必要——先让别人去读了那么多的书,方可以来读你渊美宏约、深多典故的诗?或你说你的诗是只给天下那书读够了,而又记住了你所用典的人看的。其实,当今就是宏洞古今的读书人,也不一定能把你所用的典记住。因为古人读书的方法与现代文化人读书的方法是不同的。这不同,一是指读书的方向,二是指读时对每本书下的功夫。这“读书的方向”,是说古代最伟大的读书人,也只有他以前的中国古籍可读,其书相对来说,应不是很多的。而现代文化人面临的是知识爆炸!光是我们之前的古书,就比唐宋古人多得多了,再加上有大量的国外文、史、哲、艺术典籍,科学技术甚至工程领域的各种综合典籍,很多时候,都需要现代文化人去浏览或阅读。当然这就包括了年轻人必要掌握多种语言的诸多修养。因为有这么大量的“知识与书籍压迫”,与必需的多元文化内涵,基本上没有一个现代大文化人能成天只读那唐宋以前的数量有限的古籍。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