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逸:作古诗词曲弃格律少用典,乃当代古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10)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李白、杜甫都非科举正途出身,正是王说之坚证。
现在律诗科举也没有了,社会也不消向社会精英——科场高捷者们攀接看齐了,但那诗必格律的习惯还在,并还非常强大,那我们为什么要以这种习惯认识来笼罩住自己那表达与语言自由的心呢?为什么我们不成为怀真蕴璞者,畅随大千云月与江河,唱风谣之美,叹己心之丧,咏放浪春山秋水之清腴文采,而非要掩才扼志,紧紧让格律捆绑住我们的手脚呢?!故我下定决心,绝不让诗律来阻挡住我自由表达语言的能力。所以我从格律诗风还大盛的早年起,对律诗就出于一种天然的反感而拒作,并非疏虞,而是坚正!
却也如沈约说“天机启则律吕自调”,曹植的《洛神赋》、《诗》三百、《楚辞》及陶潜、李白之诗,都是这种说法的最大证明。我在这几十年诗作的摸索及思考中深深地感到,每当心中含灵禀气、极情肆志之时,内心世界受命无疆、奥衍纵横之际,随语言自然奔泻出来的句子,不管新诗旧诗,读来总让人永远那么畅适,气通韵调,朗然活舌上口,直超上乘无上乘。反之,心中韵度一径违拗,或犹豫逡巡,诗思涩滞,只为了说事而硬拼凑诗句时,不仅平庸沋恶,且读来总是涩口撞齿、硬舌阻喉的,就更谈不上什么声音与气韵的优美雅致了。我多年诗作的实验结果是:若某一句的某一字,在语音或气韵的平仄、声调、轻重上不自然了,尤其在韵脚上,与上下句的平仄不顺适了,我便调整一下那一两个或两三个字,使之在语音、声调、平仄上与整体相协调就行了。当然,在这协调过程中,如果因为语音而严重损害到我文句的文义与思致了,那么我便权衡语音与语义两边的得失,看所失能否苴补,或超过所得,若不能够,或小于所得,种种情况的处置中,我决不会为语音的平仄去损害风力遒上的文义。
我多年均行这种“语音与语义去取时相互权衡法”,使之成为我诗文中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这样,我诗文用字推敲时所受到音律的局限,就微不足道了。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第20条说:“《乐记》云:‘凡音之起,从人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如‘太清上初日’音律自可,若云‘太清初上日’,以求合于粘,则情文索然,不复能成佳句。又如杨用修警句云:‘谁起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烽烟?’若谓‘安’字失粘,更云‘谁起东山谢太傅’,拖沓便不成响。足见凡言法者,皆非法也。释氏有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艺文家知此,思过半矣。”此可见王夫之就是站在格律诗的立场上,也是非常赞成与同意我们在他之后方总结出来的做诗的这种方法——“语音与语义去取时相互权衡法”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