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结构到病态语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赎救现代西方文明的衰落,只能期盼中世纪传说中圣杯神力的显现。
而且,艾略特在《荒原》的神话创意中,不仅把意义装载入全诗表述、圣杯隐现这一对明暗平行结构,而且把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表层结构、和一个由神话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破碎的提示,让读者掘出意象表层之下的真正含义。
有意无意却实实在在地既从文学的整体性上,又从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现代哲学等领域的层面去结构《荒原》,使人们从微观到宏观的相互反馈中,也就是文字层面、描述层面、形式层面、原型层面和普通层面等5个方面去解读《荒原》,不仅为我们开启了认识《荒原》深层思想和时代精神的窗口,更能带读者捕捉其对一战后西方社会最深层的恐惧和异化的心理。
02 狰狞的诗歌形象与艾略特传统保守的思想,共同构建了病态的诗歌语境
文学是现实生活一定程度的反映,畸形社会产生“畸形”的文学:死亡要用狰狞的形象;扭曲的人性,则需要反常的辞章。
因此,艾略特起手撩开诗的帷幕,就将众多异化形象化为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给人一种强烈的突兀感,对人们的认识作了惊人的颠倒,建构起一个凸现《荒原》意义的病态语境。
比如,在荒原人的病态心理中,风情万种的四月却是“最残酷的月份”,倒是“冬天使我们温暖”:冰雪时节银装素裹,万物入梦暂别荒原现实,反有平和之感。
而且,艾略特笔下的荒原大地久旱不雨,自然界的生机消失殆尽:
“死了的山,满口的龋齿,吐不出一滴水”,笼罩着死亡、枯萎的阴影;
“在我身后的冷风里我听到,白骨碰白骨的声音,愚笑从耳旁传开去”,这是一组世界末日来临的意象群。

从诗歌结构到病态语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


诗中的尸骨相撞、鬼魂狞笑,无论如何不是现实的情景,而只能是超现实主义的彼岸世界、一个潜意识的幻觉世界,但它却是现实本质的折射和潜藏在荒原人心灵底层特殊情绪的折射。
艾略特处处紧扣“荒”,用蒙太奇手法,不断将荒漠的自然景致推到读者眼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