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结构到病态语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6)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然而,艾略特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渔王的“伤势”太重了,中世纪起死回生的无穷神力如今不再灵验,旱情并没有因“刷地一道闪电,然后一阵潮湿的风;带来了雨”而有所缓解,“无精打采的叶子”仍在毫无希望地等待着生命的甘露,“唯有一只公鸡站在屋脊上;惺惺曝喝”,召唤黎明的到来,却不见晨曦微露,“黑色的云”仍“聚集在喜马方特山上”——荒原灾情仍无转机。
艾略特为表达这种极度失望之情,干脆省略了按通常语法规则必不可少的标点:“伦敦桥塌下来了塌下来了”,在滚动的气势中,让人感觉到西方文明的确在一退不可复止地衰落下去,圣杯显现也无济于事……
在《荒原》中,艾略特摒弃空洞的辞藻,以思想感性化象征暗示抽象的理念,把感觉、情绪、思想三因素融合一体,明晰而凝炼地传达出他对20世纪西方现状的悲观思考。
他运用时空的相贯性:昨天有今天的种子,今天孕育着未来,而昨天、明天又都与今天相遇——所体现的“荒原意识”,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极大的渗透力。
“荒原”已成为精神世界空虚、混乱、渺茫的资本主义文明的代称,甚至成为西方表达对现实绝望感觉的专有称词。
《荒原》是艾略特站在超越他人、超越历史的高度,为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绘制出的画卷,他将现实与神话、今天与过去串缀一起,在没有一丝生命流动的荒原世界里谱写下了西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