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结构到病态语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4)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这一段意象叠加,是两个视觉意象形成的视觉和弦,使伦敦桥的过去与眼前揉合一起:
它既是二十世纪真实的桥,又是但丁地狱篇里中世纪虚幻的长桥,相互重叠,具有立体主义油画的效果,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和理性逻辑。
艾略特有意将解释性、连贯性的东西砍掉,而按照自己的想象力逻辑和心理时空展开,形成突然对照以产生最强有力的效果,服务于“荒原”的形象塑造:
在冬天的浓雾中,大地死一般沉寂,教堂响起阴沉的钟声,伦敦桥上成干上万人头攒动,这些人印象模糊朦胧,对外界反映木然,目光只顾“盯在自己的足前”、神情沮丧憔悴,没有赞美和谴责,充满世俗主义。

从诗歌结构到病态语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


确切地说,他们是一堆堆置身在象征死亡的钟声无息无声移动着的活尸、一堆堆徘徊在 “地狱”边缘上的鬼魅。
诗人以悲怆的笔调既为大战中无辜之灵吟唱着不尽的冤曲,又为人们面对这一鬼域横行的荒原无能为力而哀怅。
再者,艾略特的思想倾向传统保守,他对二十世纪的西方文明视如仇寇,而深恋着昔日的岁月。
因此他在第二章表现自己处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久远年代的回音:
20世纪被石油、沥青污染得发黑的泰晤士河面,传来荡着浆的庸俗男女们风骚的笑声,时而夹杂着无人理会的受骗女子哀怨的哭诉。
与此同时我们又隐约耳闻目睹着16世纪:
“甜蜜的泰晤士河”、“轻快的波浪,潺潺在两岸”、“伊丽莎白和莱斯特;打着浆;船尾形成;一只镀金的贝壳;红色,金色”。……
这些无不载着欢情美好的时光,柔和的西南风送来下游齐鸣的钟声,白塔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充满着宗教神秘的气氛和诗情画意。
这是泰晤士河两个不同时代的风貌,在时空错位和重叠意象中相反相成的一幅油画:昔日澄净如碧的河水,如今受到现代生活无情的污染。诗人着意以古典世界的优雅高洁,反衬今日的卑贱和无聊。
艾略特承认宇宙间万物流动变化无穷,但他痛惜有价值的东西却在“变”中流失。他用对泰晤士河时代风尚今非昔比的切肤感受,表现他对现实的否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