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之前:中日两国的见与不见(6)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不过,就像无知并非一种缺憾一样,好奇对中国人来说也从来不算一种美德。鸦片战争前,历数清人对日本的介绍书籍,连《袖海编》算在内也不超过五本。其中写于清初的《日本乞师记》,还因作者鼓吹反清复明思想被列为禁书。剩下的四本书中,只有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和汪鹏的《袖海编》乃是亲历纪闻,其他两本郁永河的《稗海纪游》和童华的《长崎纪闻》都是道听途说之辞。而且,就连这少数书籍也鲜有人传阅。
汪鹏的《袖海编》算是不幸之中比较幸运的一本,它等待了69年后,终于在鸦片战争前7年,由一位叫沈懋德的好事书商编入《昭代丛书》刊行于世,算是出头最早的一部。
或许是设身处地的缘故,汪鹏对日本的记述是所有书中最友善的。他称赞长崎官方严格监管下的井井有条的验货议价流程为“交易之良法”,且日本“风土甚佳,山辉川媚,人之聪慧灵敏不亚中华”。
但他的记述只能算是异类,其他书所提供的视角就没有那么友好了。被汪鹏称为“交易之良法”的贸易流程,在《长崎纪闻》中却被指为苛政,日本负责监督贸易的通事们,对中国商人“颐指气使,直呼商名,少不如意,辄骂詈而去”。《稗海纪游》则痛斥日本“于海外为莫强之国,恃强不通朝贡,且目中华为小邦,彼则坐受诸国朝贡,夜郎自大,由来久矣”。就连日本淳朴的民风,也是“治尚酷刑,小过辄死”的结果。尽管郁永河从未履足日本,但描述起日本酷刑却宛如亲历目睹:灌水满腹、膨胀而死的水刑,肢体倒悬、大肠尽出的悬肠,围绕干柴、四面举火的活烧,光是文字叙述就已经令人寒毛倒竖,将日本视为地狱鬼国。
强横、贪婪、残忍、自大,这些涂抹在日本脸上的负面形象究竟有几分真实?对清代中国人来说,或许不那么重要。日本远在海的那一边,自从17世纪日本关闭国门以来,中国国内就再未见过日本人的身影。无论是汪鹏的亲眼所见,还是郁永河的道听途说,对中国国内而言,都只是纸上传说。在信息隔绝的情况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只能依赖已有的经验,而最深刻的经验就是前明的倭寇之乱。
倭寇烧杀掳掠的残酷记忆,已经刻入闽浙沿海民众的头脑中,说不上代代相传,也会时不时翻出来警惕一番。清初官方编修的《明史·日本传》中,特别提到倭寇的恐怖记忆,让“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18世纪出产的通俗小说中,从以明朝为背景的《野叟曝言》到纯属架空虚构的《绮楼重梦》,只要有日本人的形象出现,几乎全都是烧杀抢掠的倭寇面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