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评卡拉瓦乔:底层社会的剧院和魅影(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卡拉瓦乔其实是个名叫米开朗琪罗的男孩,他出生在贝加莫市(Bergamo)附近的一个村子里,离我的一个意大利木版雕刻师朋友的住所不远。他脑中和眼中的光与影,有着深刻的个人意义,与其欲望和生存本能纠缠在一起。正是通过这一点,而非通过艺术史逻辑,他的艺术与下层社会联系在一起。
他用明暗对比的手法驱散日光,认为阴影就像四堵墙和屋顶一样提供了庇护。无论画什么,在哪里画,他都只在室内作画。在画作《逃往埃及路上的休息》(Restonthe Flightinto Egypt)或是他心爱的《施洗者约翰》(Johnthe Baptists)中,他不得不在背景中添加一道风景。但这些风景就像挂在院子里的地毯或窗帘一样。他只有在家里——不,哪里也不行——只有在“屋里”才感觉比较自在。
卡拉瓦乔《逃往埃及路上的休息》,1597年,藏于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画面的黑暗中弥漫着烛光、熟透的甜瓜和准备第二天晾晒的湿衣服的味道,这黑暗存在于楼梯间、赌场的角落、廉价的住所、突然的邂逅中。希望不在于黑暗中会闪耀光芒,而在于黑暗本身。虽然黑暗所提供的庇护只是相对的,但是这种明暗对比生动地揭示了暴力、痛苦、渴望和死亡。连同日光一起被去除的还有距离与孤独,这两样都是底层民众所恐惧的。那些生活不稳定、习惯拥挤生活的人会对开放空间有恐惧心理,这种恐惧抚平了空间和隐私的缺失所带来的沮丧。他也经历过同样的恐惧。
《圣马太蒙召》(The Calling of St.Matthew)描绘了五个人围坐在平日的桌子旁,讲故事、闲聊、吹牛、数钱的场景。房间里灯光昏暗。突然,门被猛地推开。两人进来时,屋内依然喧哗着,光线射入屋内。(美国艺术评论家贝伦森写道,其中一人就是耶稣,他像警察抓捕犯人一样推门而入。)
马太的两个同伴不愿抬头,另外两个年轻的同伴好奇又不屑地盯着陌生人。他为什么说疯话?谁罩着他,是那个一直说话的瘦子吗?税务官马太心思狡诈,比他的大多数同伴更不讲理,指着自己问:难道我必须去吗?真得跟着你们走吗?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