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戴尔:无法定义的“潜行者”(5)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我再次见到他时,是研讨会的第二天。前一天的大雨,让四月初的纽约气温骤降。我按照邮件里提前约好的时间和地点,在切尔西市场附近等着见他。即便杰夫·戴尔有1米9的身高,要在纽约街头的人群中一眼认出他也不容易。好在他准时出现了,棕色棉夹克、斜挎帆布包、深蓝牛仔裤、一双略显污渍的翻皮鞋,两手抄在口袋里,远远地晃着身子走过来。
“太可怕了,纽约的大雨。我的鞋子昨天全部被浸泡湿透了。”他开口就是抱怨,像极了他在书中的口吻,絮絮叨叨地比较着纽约和洛杉矶甚至伦敦的天气。他在纽约生活过不同的时段,八十年代末来写爵士乐时,他混迹于纽约的西村、东村,把30岁时的灵魂交付给了爵士吧里的一个个乐手。50多岁再重返时,身份多了一重哥大的访问教授,除了学校所在的曼哈顿上西区,他把更多时间留给了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这次来纽约,下飞机的当晚,朋友为他留了一张Sleep No More的演出票————那是一票难求的演出,被媒体报道为感受纽约的最极致的互动体验剧。”实在是太失望了,一点也不喜欢,它们简直在糟蹋莎士比亚和《麦克白》。“
我问起前一天的研讨会,才知道,当他在一众学者教授中间,尝试层层剖析谈论约翰·伯格的艺术风格时,双脚却遭受着陷入浅沼泽般的湿冷痛苦。有点像《潜行者》里,作家及潜行者三人无尽无休地向那个“区”潜行深入时,却无时不在湿漉漉的水坑和潮湿的幽暗中摸索。这似乎是个不够恰当的比喻,可杰夫·戴尔自己都说不清,他经历了30年的时间跨度写完那本《潜行者》时,是塔可夫斯基给他的影响更大,还是某种隐约的力量也来自约翰·伯格。塔可夫斯基的这部电影,他看了不下几十遍,依然会热泪盈眶,甚至认为“如果我没有在20多岁的年纪看过《潜行者》,我对世界的感知将会从根本上减弱。”那几乎是他同时遭遇约翰·伯格的成长爆发期。最终杰夫·戴尔自己成为了一位“潜行者”,他用文字和视角架起了一架摄像机,在导演身后,以自己的方式,跟随着片中三个人,穿越142个镜头,历经层层哲学的拷问,进入时间和空间的最深处,抵达那个“区”。
这种写作方式背后的观看方式,既是塔可夫斯基式的,也是约翰·伯格式,更是无法复制的杰夫·戴尔式的。
“怎么想到用这样的方式写《潜行者》?”
“我记得乔治·斯坦纳说过,对艺术的最好解读是艺术。“
“写完《潜行者》,你自己也像进入了那个房间。也算拯救了自己?”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