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回忆的精神现象|陈蒙(12)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也看到那些有视野的“记忆艺术”,更多关心的是人类文化的整体记忆,把它作为艺术的源泉以及对未知领域的秘密的一种探索,而非个人小情小调的追忆性愁思。
由于没有人能在有生之年统观千年,因此也就需要艺术或其它媒介保留有这种变化痕迹的考量。我们知道,一个时代与过去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和文化记忆的媒介关系。
在相当程度上,记忆艺术正是这样的一种媒介,它充当了文化记忆的一面镜子。文化记忆在艺术的媒介中反思和更新自己。在一个所有数据都被普遍非物质化的情况下,记忆艺术能抓住并超越物质性和实体性。在一个不再在意自己的过去,而且不再乐意回溯的文化中,艺术家们更加关注记忆,他们用艺术的功能使已经消失的东西重回人们的视野中。
我们所熟知的德国艺术家基弗就是一位在这方面富有代表性的创作者。他对废墟文化及记忆媒介极度执着,一方面他出于艺术的良知“背负着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另一方面他出于艺术的本能凭着几近敏感的冥忆挖掘出作为废墟的文化记忆,彰显了艺术符号的价值。
我们知道任何废墟都是双重符号—— 它既是遗忘符号,也是回忆符号。一则,它标志着曾经生活已被消除、遗忘和陌生化,逐渐消失在时间的维度里;二则意味着一种怀旧与回忆情绪的启动,回忆将在记忆的维度里重新唤醒被历史和时间消灭掉的东西,并把它们撮合在一起,使之回复气息重获生命。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被赋予历史的东西也被赋予了生命。
废墟向我们证实了“历史是如何步入它的发生地的”(本雅明),诗人华兹华斯更是直接点明:废墟不是历史步入的场地,而是永恒步入的场地。概而言之,只要人继续存在,只要历史还继续得到传承与回溯,那么废墟就是记忆的支撑和基石。从某种角度上讲,废墟不单单只是指向过去,它更多指向未来的超时间存在—— 它在等待、希望,它在所有土堆、瓦砾、石头,甚或一个小得近乎微尘里保持着回忆和呼吸着。
我们在本雅明那里还看到,废墟不是挽歌性质的东西,而是一种“静止的辨证法”—— 它展示了历史多层次的共处状态和各种潜能的多样性。
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废墟和遗留的各种痕迹去探索人类的生活痕迹和失去的文明。废墟用那富有年代价值的例证不仅就过去提醒我们,也在就未来向我们作出警示,因为我们的现在正在变成过去、变成历史、变成新的废墟。
对待过去,人们应永远持有虔敬的态度。只有怀着应有的虔敬,我们才能读懂那些有年代价值的废墟符号,从而让它们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获得活力,并使文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架起一座连接和传承的桥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