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回忆的精神现象|陈蒙(4)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学习首先是记住,当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能够在我们的心里留下印记,当给予个体以一种特殊实存的东西保存下来了,并且在个体回忆起这一切时,它的实存就是一种自我认知,而回忆是促使一种自我客观化和自我构造的组织过程。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个体的实体是一个居于更高层次的精神,个体经历了那段过去,其方式就好像一个追求着更高层次的科学的人,必须悉数梳理他早已掌握的那些预备知识,才能在当前掌握更高层次的科学的内容。…… 任何个人都必须在内容上完整地经历那个普遍精神的各个教化阶段,同时又把它们当作精神已经蜕下的各种形态,当作一条已经被开辟和铺平的道路的各个阶段。…… 过去的那些实存是普遍精神已经获得的财富,普遍精神显现在个体之外,构成了个体的实体和无机自然界。就此而言,从个体这方面来看,教化的目标就是让个体继承这些现成的财富,让个体在自身内消化它的无机自然界并据为己有。
” [7]
事实上,个体存在着一种丰富和充实的内容,那是因为个体思维着的精神本身是这样一种高级存在。谢林说道:“就此而言,不是一种包含在空洞概念自身之内的必然性,而是一种包含在哲学家的内心里,通过他的回忆而涌现出来的必然性,迫使他离开那种空洞的抽象。因此真正说来仅仅是这样一个思想,它先是试图退回到最空无内容的东西上面,然后试图重新逐渐充实自己,获得一些内容,并最终获得世界和意识的全部内容。”[8]
强调“回忆”是谢林晚年的一个哲学命题,他从柏拉图的辨证对话中得到启发,发展出他后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谢林宣称哲学考察的对象就是“过去的东西”或“已经知道的东西”,本质上哲学的追求是要对那些东西重新获得意识或知识。
哲学对哲学家的自我而言,无非就是一种回忆,即回想起它的普遍存在里曾经做过和曾经遭遇过的事情。
对谢林来说,回忆就是“再认识”。就此而言,当我们回溯哲学史,回溯那些重要的哲学概念,我们就能理解并且公正地评价它们在前人那里的意义,而不是把它们仅仅看作是一些现成的结论。
歌德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前人的立场来理解他们,那么就不可能理解和享受任何一本好书。一个有智慧、有阅历的人总是能够比一个初学者在前人的著作里看到和学到多得多的东西。
所有这些丰富的知识皆来自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过去某个昏暗的点上,人类的大脑越过了灵活性的临界阈限,变成了准通用性的,从而有能力在接纳“外观”的同时,展开“深入内核过程”的一种“回忆”的行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