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重新理解“梁衡散文”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文章传统的传承与进阶
——论梁衡的《树梢上的中国》兼及其散文创作史
高明勇
一、正在成为“文章现象”的“梁衡散文”
“梁衡散文”已经形成一个文章品牌,乃至一个文章现象,但是却很难为梁衡设定一个清晰的“画像”。
一来,在新闻、政治与文学之间,梁衡腾挪自如,各有标志性的代表作。新闻方面,他先后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有“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闻名于世;政治方面,他曾担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以官员身份从事专业写作,并且取得卓越成就,这一点在现代作家中并不多见,或许正因为这个身份,才有了相应的认知高度与政治穿透力,先后有《继承与超越》《官德》《文风四谈》等作品对政治问题进行思索;文学方面,除了早期的《数理化通俗演义》为人津津乐道,更多为人所熟知的是散文成就,写自然的“名山大川”,写人物的“人杰鬼雄”,比如《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等,此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创作主张,如专论《文章五诀》,著作《我的阅读与写作》等。
二来,梁衡一直笔耕不辍,所有的创作处于动态探索和自我超越之中,静态性的描述与评价显然远远不够。早期的《晋祠》开启了系列山水散文主题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代表作背后是一系列政治历史人物的政治散文创作,随着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的出版,对于作者梁衡而言,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中,梁衡寻访了20 多棵古树的生长史,通过对这些古树前世今生的文学表达,重构了“人与树”的互动关系,从树的视角,重新打量中国历史。
而从文本细读层面看《树梢上的中国》,梁衡在创作手法的探索上,较好地解决了“工而不自由”的问题——对于自许“苦吟派”的梁衡而言,一度,创作考验是如何平衡“工”与“自由”的关系。
经过数十年的创作探索与实践,“梁衡散文”正在成为一种“梁衡现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