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重新理解“梁衡散文”(2)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一方面,“梁衡散文”被高密度入选各类教材。据不完全统计,“梁衡散文”有71篇次入选大中小学课本,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入选中小学校课文最多的作家之一,写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分别入选14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写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入选7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其近作《树梢上的中国》,不仅入选全国首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也被评为本年度大学生喜欢的十五本书。
另一方面,“梁衡散文”频频出现在包括高考、中考在内的各种考试中。比如,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选择了他的《线条之美》(《人民日报》,2018年6月23日)。2019年2月5日,梁衡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花果飘香的宾川》,当年的高考地理试卷题目就包含宾川的水果种植业等。据不完全统计,“梁衡散文”近年被当作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考题的文章有:《文章为思想而写》(2006年·山西太原)、《书与人的随想》(2007年·山西太原)、《享受生命》(2008年·山东潍坊)、《人人皆可为国王》(2010年·四川巴中)、《匠人与大师》(2010年·河南)、《母亲石》(2010年·江苏连云港)、《匠人与大师》(2011年·广西桂林)、《丰收岭绿岛》(2012年江苏无锡)、《夏》(2013年益阳中考语文试题)、《沙枣》(2016年 北京中考)、《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2017年江西省中考)、《霍山红岩》(2019河南)等。
现象背后,是梁衡对文章传统的接续与进阶。
二、文章传统的传承延展
文学界的散文创作早已进入某种尴尬境地,一方面,纯粹的职业散文写作者在急剧萎缩(主要指高水准的创作者),很多创作者自身已经失去探索、试验和尝试的动力,难以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另一方面,散文在被来自跨文体的写作者攻城略地,以及被各种低门槛的涌入者鱼目混珠,面目模糊。
更何况,“散文”的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无法说清其内涵与外延,无法界定作为文体的“散文”与其它问题相比,其边界何在。
王梦奎曾说:“考察近代中国文学史,散文发展的主流始终是同社会政治和思想进步的潮流相呼应的,有成就的作家很多都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因此而增加。梁衡的散文继承着这种优良的传统。”他所说的传统,更多偏重“文以载道”的传统。
而“梁衡现象”揭示的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文章写作的传统。在这个层面,教材的大幅收录,试卷的高频采用,至少提供了一个参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