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之气”的理想与现实: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男人是如何理解男子气概的?(5)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对性别差异的强调也在男性群体内部造成了冲突。对性别的极化观点造成了异性恋和同性恋之间更尖锐的区分,后者越来越被人们视为背德行为。这种针对不符合主流男性气质行为特点的不宽容,最明显地反映在人们对“女里女气”(effeminacy)的偏见诋毁中。托什指出,在18世纪,“女里女气”指的是那些喜欢与女人为伴,热爱奢侈和炫耀,却不注重培养身体和武力成就的男人。然而在19世纪,“女里女气”的指控范围因为性别差异的标志更为明确而大大缩小。正如奥斯卡·王尔德的审判所体现的,“女里女气”在19世纪末主要是指同性恋,它被视作一种道德堕落,一种对社会有威胁的“他者”。

“阳刚之气”的理想与现实: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男人是如何理解男子气概的?


奥斯卡·王尔德 (来源:视觉中国)尽管维多利亚时期无比强调“男子气概”“阳刚之气”,但学者们指出,在当时的公共话语中,男子气概的再现(representations)几乎总是强调其模棱两可和无把握的面向,因此暗示了19世纪男子气概的内在意识形态冲突。以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为例,比勒菲尔德大学(Bielefeld University)英国文学与文化教授拉尔夫·施耐德(Ralf Schneider)发现,“伟光正”的男性形象并不为小说家所喜,现实主义小说中罕见正面反映那些被“布尔乔亚男子气概”所重视的特质(健硕身体、父亲身份和事业成功)的男性角色。
这一点在详细描写主人公成长过程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许多小说主角是孤儿,或与家庭切断了联系——比如《雾都孤儿》的主角奥利弗和《简·爱》的主角简——因此父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不到重要作用。即使父亲角色的确出现了,他们也往往被描绘成充满疑问、个人危机、无力感和无能的角色,而非主流男子气概所推崇的那种可靠的家庭供养者,或是充满力量与果决精神的男性典范。
在施耐德看来,要考察维多利亚时期男子气概的再现,通俗文学是更重要的文本:鉴于通俗文学庞大的读者群,它们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表达大众的焦虑与欲望,而它们呈现的男性角色也因此更加值得玩味。此类文本包括1860年代出现的奇情小说(sensation novels)、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哥特小说(比如布拉姆·斯托克1897年的《德古拉》)和侦探小说(比如亚瑟·柯南·道尔的《夏洛克·福尔摩斯探案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