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把日常拍成美学,他为此徘徊了五十年(6)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剧集《回我的家》
选读:
“成为人父,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往,我也曾因遭受了社会事件的冲击而创作过电影。“奥姆真理教事件”发生后,我拍摄了《距离》(2001年);“9·11”之后,以报复、复仇为主题,拍摄了古装剧《花之武者》(2006年)。然而,如今回头再看,我发现无论从好坏哪种意义来讲,它们都没有体现出我自身对事件更多的消化与思考。想要讲述的故事,与自己从外部世界接收到的问题之间,建立关联的方式十分“青涩”。青涩本身,在我看来不算什么坏事,但关于本次大震灾,我还是希望多花费一些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它。这次大震灾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与其急于把它落实到语言或影像之中,我更愿意让它保持混沌,放在内心多酝酿一段时日。
想一想震灾之后的状况,会发现乍看之下平淡无聊,然而稳稳当当的日常生活,即使在远离了受灾地的东京,也不复存在。参考灾害发生前是怎样的面貌,会觉得目前的每一天都处于“非日常”状态。而我在此之前,从未站在“非日常”的角度去刻画过人的生存,只是一直在描述日常状态之下人的生活与行为。
现在,日常的根基已彻底动摇,面对此刻这个非日常的世界,自己能够表达些什么呢?该如何与之相处呢?从更加私人化的层面来讲,我已身为人父。作为一名父亲,在震灾发生后该如何与家人共同生活、共同进行心理的重建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思考,我领悟到,作为一名实实在在生活着的人,假如自身发生了变化,那么产出的作品大概也会自然而然地改头换面吧。
今后,恐怕对“日常”这个概念的认知也不得不随之改变。但这种改变,对那些经历过关东大地震和太平洋战争的人来说,其实是早已体验过的东西。又或者,震灾发生前的日常也并不平稳,表层之下潜藏着各种危险的火种。对此,我们一直装作未曾察觉,看来以后没有办法再佯作不知了。
住在何处,饮用什么样的水,吃哪里的稻米……对这些构成日常生活的、最具体而微的每一样事物,我们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仔细想想自己为何要选择它们。实际上,以往或许也同样需要思考,但我们一向总无所作为,任其不了了之。假如有人问我,会不会直截了当以震灾为主题去拍部电影,我想恐怕不会。不过,今后再对现代社会进行刻画时,当然无可避免地,会把自己对“日常”这一概念的认知变化反映在作品当中。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