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杀人犯也是父亲:日本战后一代的后记忆困境(6)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无助感这个主题,在下面两份证言中将再次出现,两位属于战后第三和第四代人的女性描述了祖父和曾祖父传给她们的道德遗产。第一位女性幸惠在祖父去世前听他讲过在菲律宾打仗的事,她举例说明了战败后士兵逃亡时的困境,几乎同本章前面那些老兵自己的证言一模一样;她的故事也反复强调了他们在面临死亡时的恐惧和无助。第二位女性宽子是个十几岁的姑娘,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曾祖父,告诉我们,她听曾祖母讲过从中国东北回国时的艰难旅程。虽然宽子不记得多少细节,但是她对当时的情绪,对曾祖母的眼泪和悔恨记忆犹新。
我爷爷处处都能见到死亡,对于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十分绝望。逃亡路上,他们吃光食物后,甚至还吃过弟兄们尸体上长出来的蛆……他们一定非常恐惧死亡,常常想起自己的人生、家人和朋友……
战争就建立在所有这些悲伤和眼泪之上。我们必须铲除将人变成非人的战争……如果每个人都为和平祈祷,我觉得和平就有可能实现。(网野幸惠)
我总是很期待去看我曾祖母,她以前老跟我讲她的战时经历。我并没有注意听……直到她死后,我才意识到这些故事有多珍贵……我想不起细节了,但清楚地记得她每年都会默默地流泪,说我们永远不能再打仗。我要把她的话刻在心里,帮助建立一个和平的社会。(松原宽子)
显而易见,尽管这些女性缺乏一手了解,但对于家人的战争故事却有着强烈的情感认同。要想更好地理解日本的草根和平主义,我们就要将家族记忆中这些缺乏批判和表达情感的维度考虑进去,包括它们如何有效地避免未来的一代代人认为自己也拥有伤害他人的潜力。几十年来,家庭相簿让很多人免受暴力影响,所以和平也成了这些将家庭相簿深藏在心底的人的个人身份。仔细分析一下证言中宣称的无助感和对战争的厌恶便不难发现,“有勇气不发动战争”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道德理念,但不是通过理性的哲学分析,而是个人的情绪化推理。这种理念并不意味着要为前人的行为负责,而是指未来不会再发动一场可怕的战争。
被侵华日军烧毁的村庄“他就是个恶霸”
很多成年子女的证言都聚焦在战争对他们个人生活和家人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上。他们举例介绍了在破碎的家庭中——缺席的父亲、压力重重的母亲以及很多紧张、失常的关系—长大要面临的种种问题。尤为有趣的是,有些人还公开了他们与父辈的深层冲突,这些父亲的军事独裁价值观,似乎对家庭关系很有破坏性。在这些案例中,真相的交流在家中受阻并非因为尴尬的沉默,而是父亲坚持要将自己的专制观念强加到战后一代的身上,但这些子女却拒不接受。代际之间对彼此的忧惧显而易见。在大多数情况下,子女觉得远离无法适应和平年代的父亲们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会更安全些。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