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的觉醒:甲午战争前后的横滨中华街(11)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另外一个横滨社会和文化融合的例子是冯镜如(1844-1913),他经营一家生意繁忙的店铺,从事印刷、装订,也售卖西式文具。冯镜如在社会交往和艺术品位方面都浸淫了西方文化,并与其他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华人一样生活在旧居留地。1894年9月29日的《日本每周邮报》描述他戴礼帽,穿老式西装,是引人注目的人物。然而在有一点上,冯镜如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激进,因为他加入了英国国籍。这种脱离正统的举动是由于他父亲因卷入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而被当作反贼,遭到清政府处决,这导致冯镜如再也不能回国。然而,他与英国的关系并非偶然。冯镜如能说流利的英语,常以F.Kingsell为名,还将自己的店铺命名为文经活版所(Kingsell & Co.)。和裁缝阿兴一样,他主要跟欧洲人和美国人做生意,进一步展现了遍布横滨市的社会经济关系网络。
虽然与横滨的日本人和西方人社区关系匪浅,但冯镜如、鲍棠对中国的政治形势绝非无动于衷。事实上,两人后来加入了对立的两派,争夺中华街的教育机构主导权。
然而,战争期间的民族忠诚问题使种族差异变得至关重要,并且将一种民族国家观强加给这个多元文化社区。大众传媒发挥了核心作用,将混血儿的生活渲染成中国人或日本人的对立状态。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对外国间谍活动的妄想症。多家日本报纸曾报道,日本警方在1894年9月10日逮捕了一名清朝间谍嫌疑人。尽管不同报纸在逮捕地点上的说法不一致——《东京日日新闻》称事情发生在千叶县富津市,《日本》和《每日新闻》则称是在神奈川县观音崎的一处海滩上——但很可能在描述同一个人。剩下的细节大同小异,即嫌犯是一个可疑的、文化背景模糊的人,乍看像日本人,说一口流利的日语,长期在本地居住,和一个日本人一起被逮捕。《每日新闻》和《日本》都抓住这次机会警告读者,还有很多乔装打扮成日本人的“支那人”参与了间谍活动。
然而,经过东京都警视厅的审问,这两名男子都不是间谍。所谓的“支那人”其实是23岁的李圣美,他出生在长崎,父亲是中国福建人,母亲是日本人。《东京每日新闻》评论道,这一家庭背景与当年的中日混血英雄郑成功几乎一模一样。李圣美是一个问题少年:1892年曾随父亲回到福建,但因性格孤僻、不思进取,被逐出家门。1894年2月回到日本后,他在东京筑地的表哥家里住了下来,直到战争爆发后表哥回国。李圣美不得不自食其力,又没有足够的钱回长崎老家,并且错过了第137号敕令中规定的向日本政府登记的最后期限。随后,他剪去辫子,穿上蓝白相间的棉布和服,试图冒充日本人。日本警察逮捕他的时候,他正和自己的雇主在一起,后者是一个姓福岛的医生。经过仔细审问,警方排除了两人的嫌疑,但李圣美还是因为没有按时登记而受到了处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