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回顾丨江南的方言(11)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这个新的词,上海人也面临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信息量太大了以后,就要求我们的规则简化,所以从原来的老上海话到现在的新上海话,从发音来说,我们的规则简化了很多,只有平时常用的一些词还保留着一些比较老的说法,其他的全部都被简化的规则洗一遍。你只要人进来,社会快速发展,你的方言一定是会变化的。
发展到现在,我们面临更大的问题。原先上海人很以自己的城市为自豪,同时也以自己的方言为自豪,讲上海话很光荣。80年代以后受普通话的全方位影响,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最通行的话是普通话,它以压倒性的优势凌驾于上海话之上。这个时候上海话不得不开始退缩。首先从学校退出,造成我们很多上海小孩子不会说上海话。小孩从3、4岁开始到22岁大学毕业,8个小时在学校,他有多少时间跟你讲话?他讲话最多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话都在学校,都是普通话。大家都有孩子,你自己体会一下,孩子回家以后第一件事门一关,做功课。做好功课,吃饭的时候和你聊两句,就没有其他事情了。吃好饭又做作业,所以你想和他说上海话都找不到机会。这样一来,他怎么学说上海话?
最后就剩一些年龄比较大的,经常在家里生活的,围绕一些特殊的场景,比如说在弄堂里见到隔壁邻居说上海话,去菜场买菜说上海话。但就算这样,这些地方的上海话也在悄悄地变化,我有一次在汽车上听到一个人说去欧尚超市,“尚” 成sang,不是zang,我听了这个发音很奇怪。事实上我们也看得很清楚,什么地方的人上海话变化得最快?不是在黄浦、南市、卢湾这一带,是在杨浦、闸北、普陀这一带,就是这些移民,特别是新移民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的上海话始终比较超前,最后把上海话带到现在这个局面。
上海从一个海边的小县城到一个大城市,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化,语言也会变,我们要坦然的接受它,语言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代化加速了语言变化。但是问题是我也一直有疑问,如果变成国际大都市,是不是自己原来的老东西都忘了?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指的是他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呈现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图景。多元文化,自然也包括了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应该成为其中相当重要的一股力量。我们去伦敦、巴黎、纽约、香港,我们总希望看到一个特色。那么上海的特色是什么?除了外滩、淮海路,除了房子之外,我们还留下来什么?还有什么东西是上海的,而不是其他地方的。现代的很多东西,比如东方明珠,其他地方也可以造。你可以造城市中心,造所有的楼,这些楼别人都可以造得出来。上海有什么东西将来可以跟人家说?你再拎五香豆出去,没有人会理你。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生活在上海都要考虑的问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