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与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2)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波伏瓦画像,画:Karl Stevens发明这种题材的作家既非女性主义者也非美国人。1949年,41岁的西蒙尼·德·波伏瓦在法国出版了《第二性》。几年后,这本书的英语译本开始被弗里旦、凯特·米勒特(Kate Millett)和舒拉米斯·菲尔斯通(Shulamith Firestone)奉为圭臬。波伏瓦这位社会主义者在写作时,并未认识到应当专门针对女性权利掀起一场政治运动。当时是女性主义的沉寂时期,代表着女性的行动主义似乎是过去之物而非朝向未来;20世纪更早些时候,法国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她们可以参加法兰西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可以在大学中教书。波伏瓦是通过这项考试中哲学门类的第九位女性,在她之后,通过考试的女性数量不断增长。1944年,女性拥有了投票权。势头十分喜人。不过,哲学家波伏瓦却被某些问题所困扰着。
她在《第二性》的导言中说,“女性的处境是,虽然和所有人一样,是自由、自主的存在,但是现实世界中的她却在男性的逼迫下站到他者的位置上。”
波伏瓦援引了他者这个历史悠久的哲学概念,这个概念经过黑格尔和胡塞尔的发展,当时又被她的伴侣,让·保罗·萨特所阐发:他者是外在于自我的一种意识,对其的痛苦发现在完整意义上的自我的构成中至关重要。在与他者的遭遇中,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波伏瓦的第一本小说《不速之客》(1943)在以谋杀告终的三角恋情中探讨了他者的存在。萨特在《存在与虚无》(1943)和剧本《间隔》(1944)中,强调的则是在受到其他人注视之下的那种羞耻,无助地受制于他人对自己的诠释。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讨论过社会群体中的这个问题。这本书的引言中指出,任何两个有着不同背景的人都可能显得彼此陌生,不过通常来说,两人都知道,自己对对方来说都是陌生人。“陌生性”或曰“差异”乃是,或者应该是,一个相互性的概念。波伏瓦继续说,但是,也可能存在着这样的群体,其陌生性在其社会中是固定不变的。她所举的例子包括欧洲犹太人、美国黑人以及其他一些众所周知的少数群体,这些群体被永久地排除在各自的社会自我定义之外。占主导地位的多数质疑和否认少数群体的自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质疑甚至会慢慢进入到少数群体成员自身的意识之中,他们于是变成了永恒的他者。波伏瓦认为,女性是另一种类型的他者。虽然在任何地方,她都并非属于少数群体,但是西方社会中的女性通常被想象为男性标准的一种偏离,并且这种偏离还并非是朝向更好的方向。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