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国语运动如何改变现代中国?(9)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所以我倒是很关注,你是怎么样看待他在里面的讲国语多声部的问题?我们现在讲历史,你比如说很多的历史研究给我的印象,好像他把这个事情,就像我们原来讲的,通过搜罗,通过检索,一下子把整个大事、记事搜出来了,我感觉中间的整个的脉络,尤其是背后的一些弯弯绕绕曲折的部分,这个在我看来可能这是一个史家走向更高明的地方,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因为如果说历史总是像大事记一样,就像搜寻队一样把很多的事情挖出来,大家一看这个事情,我想这会使得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变得非常单薄。
刘文楠:我觉得用“质感”这个词来形容更准确。这本书写得很有质感,里面的话题不断地重复,但每一次重复都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所以这些话题就会变得很立体,需要耐下心来体会。
王东杰:我们进入到一个话题的时候,对于这个话题有可能导向一个什么地方,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设想的。这个设想可能比较简单,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因为不断遇到挑战,而原来的解释不能涵盖这些挑战,你当然要尽量地想办法把这些东西放进来,原来的构想就要做很多调整。这样可能会使我们对话题的讨论越来越深入和细致。如果说一开始什么设想都没有,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办法进入研究状态。这类似于一个脚手架的作用,这些最初的设想其实就是脚手架。或者说是解数学题时的辅助线。论证完毕,它就可以擦掉,看不到了。研究的构想就是这样的,最后成文后看不到了,但当初作者其实很可能是那样想的,只是做着做着就成这样了。立体、细致,都是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对最初设想的深化、细化、复杂化。这里面是一个开放的态度。研究者应该有点主观性,可是主观性又不能太强,随时需要接受批判。
主观性是帮着我们进入课题的一个通道,它不会太复杂,太复杂了不好把握。然后我们真的进入课题了之后,就会发现面前其实是一个立体而又多元的网络,有着很多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层次。你必须正视它,调整你的预想。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可能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我个人遇到某些点,假如它和我之前遇到的其他点之间有呼应、扣合的话,我会愿意多用一点篇幅来回应之前的那个点。这样的史事就不是单线的。当然,这样写下来,结果怎么样,那就得看读者怎么看了。我个人觉得,这样写使得历史更立体了,但是读者可能就觉得不大好理解:你刚才不是已经谈到那个了,怎么又讲?你到底想说什么?不断地回应之前的议题,好像走路一样,怎么又回来了?走了半天跟没走一样。其实跟文楠说的一样,貌似同一处风景,它实际上已经不一样了。说到这个,我想起过去有个同事,他很擅长讲话,讲得非常好,很生动,幽默,活泼。他有回批评我说:你为什么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文章写怎么长,是不是想多赚点稿费?不是,当然不是。他自己也是开玩笑的。我是觉得,既然历史本身就是一张网,存在非常密集的感应关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