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原创: 凹凸镜DOC 凹凸镜DOC
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凹凸镜DOC」的专栏计划「凹凸观察」今日终于迎来第一篇文章——来自独立纪录片人、2019年FIRST影展初评徐玮超的《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图/《铁道》剧照导言:今年7月份在青海西宁,作为FIRST青年电影展纪录片单元的初审评委,我、齐博还有宋婷曾与「凹凸镜DOC」的主编沙丘一同讨论今年FIRST选片的困难以及中国青年纪录片作者所面对的现实境遇。
平民化的影像技术革命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影像写作”日趋平常和自由的时代,这本应是独立纪录片作者和先锋作品萌生的沃土,但是从影展选片所看到的,却是与想象大相径庭的现实。
投片数量的下降,趋于同质化的影像形态和主题表达,以及粗糙的作品完成度都在表明,在当下中国复杂的时代情景下,国内独立纪录片的创作是缺乏活力的。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图/2019年FIRST青年影展入围纪录片海报作为一个影像作者,可能首先会问自己,独立纪录片这种创作形态是否已经在中国的媒介生态里式微?在缺乏发行渠道、缺乏受众、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它是否还有被坚持创作的价值和合理性?
站在人类从文本书写时代向影像书写时代变革过渡的时间节点上去思考,独立纪录片存在的延续性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会变得日趋普遍。因为它是个体之于社会,在泛视觉语境中进行严肃性思考时不可替代的容器,也是新视觉样态无拘无束的试验田。
尽管现实环境对于中国的独立纪录片作者群体来说是艰难的,但是我依然相信在国内持续进行创作的时代价值,它既是指向过去的,又是走向将来的。
作为一个仍在完成长片处女作的青年纪录片作者,我将借着「凹凸镜DOC」的平台,将自己日常性的对于海外纪录片创作方法论的学习与反思集结成文字,作为寒夜里燃起干柴的零星光火,诚邀诸多素未谋面的纪录片创作者前来围坐。希望通过彼此在「凹凸镜DOC」的交流与碰撞,为这片创作土壤尽绵薄之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