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2015年到2017年,我在芝加哥的西北大学读书,当时我的指导老师是影像人类学家史杰鹏,他在中国拍摄过多部纪录片作品。《人民公园》和《铁道》里流动的摄像机镜头,感官上的沉浸感,以及人与空间的有机交织让我看到了一个纪录片形态的新世界,我进而开始试图去了解他的创作经验,以及他背后的创作流派所坚持的创作观念。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图/《利维坦》《人民公园》《香草》海报 一个人类学家为什么要进行纪实影像的实验?这是一场酝酿于上世纪90年代的影像人类学暗流,在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主任卢西安·泰勒的推波助澜下,在过去的十年里突然的爆发了。实验室陆续推出了《香草》、《利维坦》、《人民公园》、《铁道》、《食人录》等一批试图通过摄像机记录“感官体验”去触摸人间本相的作品。
这是一场哈佛影像人类学家们对于自我话语体系的革命,它出自于一种对结构性解释的深刻怀疑,并尝试通过摄影机回到直接经验上,在纯粹的感知中切近事物的本质。
在「凹凸镜DOC」上发的第一篇文章,我希望能够带领大家进入这个不同寻常的纪实影像创作疆域。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徐玮超,独立纪录片人,前财新传媒视频记者,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纪录片电影MFA。他的作品长期关注跨文化处境下,儿童与青少年的成长困境与蜕变。他正在后期制作第一部长片《乌拉十二岁》(Wurra),关于一群12岁维吾尔族足球少年在场内场外的遐想与成长。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作者:徐玮超
编辑:沙丘、JO
“我们用自己的肉身去看,我们所看到的任何影像都带有我们身体的烙印。也就是说,我们的所见中亦包括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希望传达的意义。”(The Corporeal Image,2005)
——大卫·麦克迪格
连续观看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系列作品后,我会有种不知身在何处的错觉。当人物塑造和叙事都在影像中消失时,我首先的感觉像是迷路了一样,大脑不停地试图判断影像中所传达的含义,又总是无功而返。但当我放弃解读的意愿时,反倒是看了进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