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在《香草》里的美国中西部大草原上,“我”无所事事地与羊群和美国最后的牧羊人们一同穿越高山河谷;
在《利维坦》中,“我”又成为了冒着被海洋吞噬的危险而乘风破浪的渔船,在黑夜与白昼间,冰冷地看着天上若影若现的海鸥,甲板上的死鱼,以及船舱里目光呆滞的水手们;
一会儿“我”又像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坐在成都《人民公园》的一台流动轮椅上,缓缓地穿梭于喧闹的人群之间,留恋着独属四川人巴适的市井气息。
后来“我”又变成了《食人录》里的一只蚊子,在“食人魔”佐川一政奇怪的脸前飞来飞去,紧张地偷听着他和兄弟之间的对话,他们坦诚的言语令我感到震惊、恶心又有所启发。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图/《食人录》剧照这是一种奇异的代入感,它不来自于一种文学上通过叙事而建立的移情,而是完全来自影片所提供的特殊的视听体验。这种体验强迫我的存在与摄像机的存在高度结合,进而接受了以人机一体的视角,加之我被引导的感官,化身在影片所记录的特定历史时空里,去经历影片所容纳的主体。“化身”影像是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作品中最为鲜明的特征。
反叙事,反蒙太奇的剪辑将观众置于思维的迷雾,消解了阻碍感知的既定经验;对于语言的抑制,将听觉从文本中释放,使之得以将注意力转到声场的空间气氛里。流动的长镜头不断地探索着局部空间,让视觉成为了触觉的延展,触摸前进。当视觉、听觉和触觉在影像中恢复敏感,观众便能够摆脱理性的困扰,尝试“亲身”去体验,从感官中获取对影像主体的直接认知。
(一)走向《利维坦》:感官影像实验的前夕
Ethnography(民族志)实际的词源是两个希腊词汇Ethnos和graphein的结合。Ethnos的意思是人类,而graphein的意思是记述或是描绘。从词源的角度看,民族志最初的含义就是对于人的记录。也正因如此,影像民族志和纪录片产生了极大的交集,从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到让鲁什和埃德加莫林的《夏日纪事》,都被看做是纪录片和影像民族志的结合。区别于纪录片导演会借鉴甚至是依附于时下主流的纪实语言,一些视觉人类学家会从哲学的角度考虑纪录片的本体论,以及纪实影像语言在哲学层面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