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史杰鹏
和《人民公园》还有《利维坦》不同的是,《铁道》里的摄像机运动有着明显而统一的人性视角,那就是史杰鹏本人,很多时候你能听到他站在摄像机背后与旅客聊天,即兴的镜头运动也充分地暴露着他的喜好,但是这一切又是在观点上暧昧而模糊的。
和《人民公园》相似的是,镜头依然是具有触感的,在狭小却幽长的车厢里的不断地寻找和触摸,随着火车里特有的色彩和混响,观众依旧能将感官经验代入。在这样的化学反应下,镜头既是史杰鹏个体经验的延展,又是观众的化身,人类学家、摄像机与观众在影片中进行了三位一体的混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化身影像其实已经超过了主客观的范畴。
“我对别人所说的我的电影所具有的民族志价值,相对不那么关心…我希望影片具有一种充满可能的气氛,这种气氛是微妙的,不太雄心勃勃的,并且扎根于电影人,电影主体和电影观众的三角经验之中。(MEDIA MURMURS,2012) ”
——史杰鹏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图/《铁道》剧照哈佛影像民族志实验室强调摄像机身体,作者身体与观众身体在感官层面的融合,这样的化身方式试图帮助观众绕过理性,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困局,从直接的感官经验中去弥合在电影主体与观众之间的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并建立通感和共情。因着对于理性的疏离,在主题的表达上,影像民族志实验室的影片往往是高度克制而发散。卢西安·泰勒曾说,“如果生活本身是一团乱麻,并且事事难料,而纪录片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映射,难道纪录片不应该同样是离题和开放的吗?(Harvard Filmmakers’ Messy World,2012)”
人类学家经常讨论的问题是反思记录他者时的主观性。而传统纪录片人总是喜欢赋予自己替他人发声的道义感,并试图以客观之名去解构现实。可是客观是超我的存在,人类注定做不到客观,对某个事实或者文化的记录实质上也只是一种带有作者色彩的描述。但是对于客观的追求和反思又反映了纪录片人和人类学家的道德意识,它提醒着我们不要轻易去主观论断,因为那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与真理南辕北辙。
但是如果我们不试图去记录而是去感受呢?不试图去表达观点,而是去直接共情呢?或者说,我们能否放下纪录片的刻板,不试图去说服观众什么,而是让他们跟我们和摄像机一同化身于现实与影像交织的感官世界里去经历呢?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