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图/《利维坦》剧照(二)感官影像民族志在中国
卢西安·泰勒和维瑞娜·帕拉韦尔在哈佛感官实验室中有着多次的联合创作,后来他们在2017发行的另一部作品《食人录》。这是一部他们从前语言感官实验转向接纳语言作为一种叙述形式的作品,可以看到他们在方法论上的新尝试以及与真实电影方式的融合。在感官实验室中,除了他们二人之外,另外的一个成员史杰鹏则将这样的视觉感官实验带到了中国。他在中国拍摄了一系列作品,其中令我最为深刻的两部是《人民公园》和《铁道》。
“的确,我们在电影里可以看到那些自称为客观或者主观的影像,可是在夹缝之中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它涉及到越出主观和客观而朝向某种自主性观影的纯粹形式:我们不再身处于主观与客观的影像前,而是被卷入视觉感知与摄像机意识的相互关联中,这是一种已然使人感觉到摄像机存在的奇特电影。(ThePerception-Image, 1986) ”
——吉尔·德勒兹
《人民公园》是一部没有剪辑点的纪录片,史杰鹏和他的联合导演利比·科恩花了三周时间在成都人民公园里拍摄长镜头,最终影片只有一段75分钟的长镜头,拍摄于2011年7月30日的成都人民公园,是他们24条长镜头中的第19个。影片的主体既是人民公园里的众生相,又是缓缓在公园里游移的摄像机。摄像机在公园里的存在是如此明显,可能因为拍摄者是两个外国人,或是成都的市民们觉得存在语言障碍,他们似乎羞于问出“你在拍什么?”但却又因为疑惑和好奇,他们总是会在聊天之余直勾勾地看向镜头。路人这样的反应构成了影片视觉风格中的特色——肖像感。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纪录片尝试


图/《人民公园》剧照史杰鹏曾经提过《人民公园》的创作想法是受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启发,希望借鉴中国传统的绘画意识平等的描绘镜头前的人间百态,无论他们是游客,表演艺术家,小商贩还是长期在公园里活动的老人。确实,摄像机不间断推移的线性和长卷画轴的展开颇为相似,但是不同的是摄像机的游弋加强了看“画”的主观性。影片中声音和视觉的不间断模拟了我们日常感受世界的线性,打破了电影蒙太奇和真实生活的差异。这让我可以以真实时间进入影像,随着摄像机从一处看向另一处,虽然视觉和听觉有着极大的自由,但是身体却化身在摄像机里无法动弹,有种游园惊梦之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