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玄论战”百年祭(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1922年胡适退出《新青年》编辑部创办了《努力周报》,旗下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自由派知识青年,寄望于“好人政府”,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同时继续批评北洋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呼吁“国民要不畏阻力、不畏武力,为中国再造而努力奋斗”。
另一方面,文化保守主义者们则于1919年创办了《解放与改造》(后改名《改造》),主要撰稿人有梁启超、张东荪、张君劢等。1922年,另有一批以“新保守主义”标榜的欧美留学生创办了《学衡》杂志,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为导师,坚守文化道统的同时,提倡以“人的法则”取代“物的法则”的新人文主义。
第三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者相信社会发展的规律如同大自然的规律一样,都是确定的和可以认识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黑格尔)那里,“辩证法”作为“形而上学”的对立面出现,后者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的代名词,与Metaphysics的本来意义相距甚遥,可惜这一误会至今还未被消除。
第四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抗议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损害与北洋政府的妥协,北京学生走上街头游行和请愿,工人、市民、商人纷纷加入,不久波及全国。“五四青年”们高扬爱国、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承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成为中国民众觉醒的重要标志。
5.思想渊源
有趣的是,论战双方的先锋丁文江和张君劢生于同年(1887),早年皆获清廷功名,后来又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
张君劢15岁中秀才,19岁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回国后通过清政府的鉴定考试被授翰林院庶吉士,1913年赴德,留学3年,师从柏林大学倭伊铿学习哲学。
丁文江15岁东渡日本,两年后转赴英国,先后在剑桥与格拉斯哥攻读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年回国后被垮台前夕的清廷赐了个格致科进士头衔,1916年创办地质调查所并自任所长。
1918年丁、张二人随梁启超访欧时还有过同居一室的经历,“科玄论战”期间他们也曾多次见面乃至聚餐。丁氏虽然行文尖刻,在第二篇《玄学与科学》的最后还俏皮地说:“我再三向君劢赔罪道:‘小兄弟向来是顽皮惯的,请你不要生气!’”
有人总结两位“海归”的思想渊源和倾向,归纳出如下的对局(前者为丁文江的,后者为张君劢的):洛克的经验论对抗康德的二元论(Lockian Empiricism vs.Kantian Dualism)、马赫-皮尔逊的认识论对抗德里施的活力论(Mach-Pearsonian Epistomology vs.Drieschean Vitalism)、赫胥黎的不可知论对抗倭伊铿的唯心论(Huxleyean Agnosticism vs.Euckenian Spiritualism)。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