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几个古地名(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祁连”在汉代的读音,可拟构为gril/kljil-ren,它在中古汉语音系里演变为gi/t i -lien。“时/折罗漫”的中古音值则可拟构为d /d i Et-la-man,可知它与“祁连”在中古汉语音系里的发音十分相近(d /d i Et-la-man>d /d i Et-la-wan>d /d i El-luan>t i -lien),因此它很可能就是“祁连”之名在后世的讹变。东部天山今名Boghda-tagh,突厥语译言“神山”,神即天;此名为突厥人以本族语对该山原名的意译。足见以“祁连”为天,或不为诬也8。
“祁连”之名究竟源于何种语言,现在尚无法知悉。劳费尔很久以前曾认为,它可能与满语中的kulun有词源学上的联系[7]152。满语Kulun译言“生命力、力量”[8]。可是在上古的河西走廊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与满语有渊源关系的“夷名”?此外对该山名的源语及语义还有一些其他推测,但似乎都还缺少足够的说服力[9]。
“焉支山”之名,肯定也出于非汉语。只是这个地名在后世与妇女的化妆用品燕支(或名“烟支”,亦即“胭脂”)以及匈奴语对单于后妃的称谓“阏氏”混为一谈,从而被误认为是三个同源而语义可通之词,于是造成十分混乱的解释。
上述混乱的产生,应始于汉代之后。据《汉书》颜师古注所引东汉服虔之说,“阏氏”当音读为“焉支”[10]。曹魏时人苏林也这样说。但此说仅就“阏氏”的读音言。汉代人概念里的“阏氏”,至多只是与作为山名之“焉支”同音而已,二者的语义并不相涉,恰如张守节《史记正义》谓焉支山之“焉”其音与“烟”同[11]。至于“胭脂”或者它的早期书写形式如“燕支”“臙支”或“烟支”,更不存在于两汉。《说文解字》《广雅》均未收“胭”“臙”两字。成书于三国的《广雅》收有“燕支”一词,却是把它当作一种名剑的名称来载录的[12]。虽然西晋时的张华已提到制作胭脂的植物原料红蓝,并谓其为“张骞所得”9,但“胭脂”一名或其任何一种异写形式似仍未出现在他的《博物志》里。从现在检阅得到的史料来看,“胭脂”一名始见于西晋崔豹的《古今注》,写作“燕支”。
到《十六国春秋》时,该名词已雅化为“臙脂”10,尽管东晋人还在以“烟支”称呼之。而“胭脂”之名的广泛流传,应是隋唐时候的事情了。这是一种从域外传来的物品,这一点从其名称的译音用字逐渐由治耳转变为耳目兼治的过程也可以看得出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