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之解析(1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15)[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28页。
(16)同上,第529页,译文有改动。
(17)同上,第530页,译文有改动。
(18)同上,第531页,译文有改动。
(19)[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32页;[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476页,译文有改动。
(20)同上,译文有改动。
(21)同上,第533页。
(22)同上,译文有改动。
(23)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上)》,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24)[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34页,译文有改动。
(25)Martin Heidegger,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Vittorio Klostermann,Frankfurt am Main,1973.S.17;[德]海德格尔:《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第25页。
(26)[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34页。
(27)同上,第535页。
(28)同上,第534页。但海德格尔接下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之前的第一版中还没有看到这一点(即“是”的逻辑系词意义不如认识论的客观意义丰富),这是不对的。他大概是指的第二版§ 19对逻辑系词的质疑。但这一节的第一句话(海德格尔在后面也引了)说“我从来都不能(niemals)对逻辑学家们关于一般判断所给予的解释感到满意”(黑体为笔者所加),正说明这个意思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前提,从他划分“普遍逻辑”和“先验逻辑”、逻辑判断表和知性范畴表时就不言而喻地包含着,不可能只是第二版才出来的“洞识”。
(29)这种表达虽然不是康德本人的术语,但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康德的四类范畴按照判断的形式来看,量的范畴着眼于主词,质的范畴着眼于宾词,关系范畴着眼于主词和宾词的关系,模态范畴着眼于系词“是”(ist)。此外,“康德说模态判断的特点在于它对其内容‘毫无贡献’,而只涉及系词与主观思维的关系……因此,模态判断所包含的模态范畴也有这样的特点,它们不像量、质范畴那样规定经验对象,也不像关系范畴那样规定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只是规定经验对象和认识该对象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模态范畴只是在其他范畴已对判断的内容作了客观的综合之后,再将它们与知性的认识能力作主观的综合。”(参见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5-126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