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之解析(19)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30)孙周兴将该词译作“情感”,未能把握康德这里的意图。笔者认为,应依拉丁文原意译作“刺激”或“激发”。
(31)[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37-538页。
(32)同上,第538页。
(33)同上,第439页,译文有改动。
(34)参见[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141-142,第95页。
(35)同上,第88-89页。
(36)[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40页。
(37)同上,第542页,译文有改动。
(38)[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42页,译文有改动。
(39)同上,第544页,译文有改动。
(40)同上,第544-545页。
(41)同上,第545页。
(42)参见[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脚注中的译者说明。
(43)参见[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46-547页。
(44)同上,第546页。
(45)参见[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47页。
(46)同上,第547页,译文有改动。
(47)同上,第548页。
(48)[德]康德:《逻辑学》,《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第11页。
(49)参见[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88页。
(50)[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48页,译文有改动。
(51)[德]海德格尔:《路标》,第549页。
(52)如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的克服》一文中说的:“惟在这种cogitare[思想]在其本质中被把捉为‘先验统觉的原始综合的统一性’的地方,惟在‘逻辑学’的极点被达到(在作为‘我思’之确信的真理中),才有客体意义上的对象。”(参见[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85页。)
(5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95页。
(54)[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第201页,译文有改动。
(55)同上,译文有改动。
(56)黑格尔早就说过:“系词‘是’出自概念的本性,即概念在其外化中是与自身同一的。”他由此建立起来的四类判断,也可以看作脱胎于康德的四类范畴,尤其是“概念的判断”与康德的模态范畴有所吻合。(参见[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38页,译文有改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