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最为残酷的月份:艾略特与《荒原》(11)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奥德赛》可能在文学史上开创了回归和历险的主题,这一人物的英雄本色在这部史诗中才得以展开。而乔伊斯的小说就是与这部史诗的每一章相对应,写的却是现代人琐细而无意义的生活。这显然具有反讽效果。小说写一个叫布卢姆的人在一天内的奔波经历,表现的是卑琐与幻灭,与史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说,艾略特在写《荒原》时,曾经读到乔伊斯这部书的手稿,这种全新的手法显然为他创作这首长诗提供了启示。
框架决定事物的外观,也限定着事物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事物以意义,甚至是事物自身以外的意义。用神话或历史的框架来表现现代生活,就使古代和现代有了关联,互相映衬、对比、渗透,从而产生巨大的张力。
此外,以荒原的传说作为框架,无论作品的内容如何繁复零散,都保证了作品不会陷入瘫痪(姑且用这个词吧),所以庞德能够大胆删削,恐怕原因也正在于此。
大量用典也是本诗的一个特色。用典对于熟悉旧体诗的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许多旧体诗,如果我们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无法正确解读。艾略特是现代派,他所用的典故可谓是来自五湖四海。他精通好多门外语,又读过很多书,所以用起典来就更加恣意,什么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还有希腊语和拉丁语,甚至还有几段梵文。有的是直接的引文,有的则经过了一些改动。
有些人用典不过是在卖弄学问,掉书袋。学问多了难免会卖弄一下,这也是文人本色。但艾略特有所不同,他是为了强化诗的效果。对一位好的写作者来说,一切都要服从写好这个目的,也就是武侠小说中所说的杀人剑。你学习武功,目的是克敌制胜,每一招式决定着生死。当面对强敌,你必须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如果只是玩些花样,耍些花架子,是上不了沙场的,只能是走江湖卖艺而已。写作也是这样,一切都是为了艺术效果,离开艺术效果去炫弄技巧,充其量是一种卖弄。
《荒原》在1937年就有中译本出版,由赵萝蕤译出。赵萝蕤是诗人陈梦家的妻子,也是叶公超的学生。这是应诗人戴望舒的要求而译的。叶公超在美国时认识了艾略特,因此由他来作序。后来赵萝蕤在美国遇见艾略特,当时艾略特已完成了《四个四重奏》,据说他用将军给士兵下命令的口气说:“下一步你要把《四个四重奏》译出来。”

在《荒原》之后,艾略特最成功也最为炉火纯青的作品是《四个四重奏》,在这部作品中,沉思式的调子和音乐式的结构代替了《荒原》的戏剧性,他对历史与现实、生与死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其中时间构成了全诗的主题。在第一首诗中他这样写: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