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一种可能增进友谊、减少敌意的品质(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关键词: 宽容 外化问题行为 友谊质量 敌意归因
一 问题提出
(一)宽容作为道德品质的概念
“ 宽容” 一词出自 《庄子·天下》“ 常宽容于物, 不削于人, 可谓至极”。在 《现代汉语词典 ( 第 7 版)》中, 宽容指的是宽大有气量与不计较。有研究者通过对宽容的日常语、词典、词源的分析, 将宽容定义为: 主体在有能力干涉的情况下, 选择容忍和宽恕他人给自己思想和权益带来消极影响的言行(高政, 2014)。宽容与宽恕的含义相近, 都包含着主体对客体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积极转变, 但是二者也有所区别, 通过对宽容和宽恕在含义、对象、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异的辨析, 钱锦昕和余嘉元 (2014) 指出,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宽容实际上是一种含义更广的稳定人格结构, 且宽恕是宽容的一种(钱锦昕、余嘉元,2014)。
宽容还包含着道德属性, 属于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指的是一种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内在心理品质(焦丽颖等, 2019), 是能够以道德或不道德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和做出行为的个人特质(Cohen & Morse, 2014), 其意义在于平衡个人与他人的利益(Frimer, Schaefer, & Oakes, 2014)。而宽容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核心道德品质。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 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儒家文化讲求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意味着修身为本, 即培养提高自身道德品质, 修身成仁是个体为人处事的根基。《论语·里仁》曰 “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礼记·儒行》曰“ 宽裕者, 仁之作也”, 阐述了儒家的基本思想以及如何成仁的问题。儒家的基本思想—— “ 忠恕之道” 蕴含着尊重、宽容的伦理精神(董爱琳, 2019 ), 且 “ 恕道” 指的就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 能够推己及人, 体谅他人(董卫国, 2013)。
我国研究者也认为, “ 仁” 是中国核心文化的心理基础, 且这种善良的文化精髓刻入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李红、陈安涛, 2003); “ 勤劳善良” 是中国人核心品质的社会表征, 而宽容和善是善良人格的四个重要因子结构之一(张和云、赵欢欢、许燕, 2018)。
中国人重视道德修养源于其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故 “ 仁” 作为可以维持良好人际关系进而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性个人道德要求被儒家文化所提倡, 并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因此, 宽容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核心道德品质, 具有有效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功能,对中国人的日常健康、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积极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 目前心理学界对道德品质研究较少, 对宽容品质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更少。我国教育工作者孟万金及其团队基于积极道德品质教育的角度, 编制了《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 其中尊重维度的含义就包含宽容接纳, 即能以非暴力的形式对待他人的不友好(刘玉娟、孟万金, 2011), 而且研究发现, 小学生在宽容品质上得分较低, 宽容品质是小学高年级需要重点培养的积极道德品质之一 (马艳云,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