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一种可能增进友谊、减少敌意的品质(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同时, 研究者也开始基于生态系统论视角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进行综合考察, 例如, White 和 Renk (2012) 考察了平均年龄为 12 岁的青少年的个人 (能力)、家庭 ( 父母温暖与支持)、社区 ( 邻里支持、学校支持) 以及文化适应等多层面的影响因素, 发现母亲温暖度、父母整体情感支持、 整体邻里支持是外化问题行为的预测因子(White & Renk, 2012)。我国研究者常淑敏等 (2019) 也从青少年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个人态度特征、技能特征着手, 探讨例如支持、授权、规范与期望等八种发展资源对减少个体当前和一年后的外化问题行为的累积效应, 并指出个体当前感受到的发展资源对其外化问题行为的减少具有更充分的保护作用。
但是综观已有的研究, 均未能从个体道德品质的角度出发, 将外化问题行为作为一种消极道德行为, 考察道德品质对于道德行为的影响。这与我国非常重视儿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的社会现实是不相符的。我们通常将违规、破坏等外化问题行为视为消极道德行为, 尤其在小学阶段就非常重视培养和塑造积极道德品质。而小学阶段,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在认识与行为上具有一定协调性, 一般个体的道德意识水平越高, 其道德行为的表现水平也越高(林崇德, 2015)。有关预防校园欺凌的研究发现, 通过提倡和谐、 宽容等价值观, 发展学生人际能力, 宽容个体差异, 教育学生尊重自我和他人, 营造和谐的学校环境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预防学校欺凌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Hui, Tsang, & Law, 2011)。因此, 宽容作为一种积极道德品质可能会抑制外化问题这种消极道德行为。
本研究提出假设H1 : 小学儿童的宽容品质可以减少外化问题行为。
(三)友谊质量和敌意归因的中介作用
道德的本质在于社会价值的判断, 源于社会关系(Cohen & Morse,2014) , 它要解决的是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问题(Frimer et al. ,2014) 。前已述及, 中国人重视道德修养即在于中国人特别重视维系人际关系。宽容作为积极道德品质, 具有有效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功能。因此, 宽容品质除了直接调节道德行为, 也会通过影响对于儿童特别重要的同伴关系和面对关系冲突时的心理状态, 间接调节外化问题行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