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一种可能增进友谊、减少敌意的品质(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作为我国核心的积极道德品质之一的宽容品质, 是否会影响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 这种影响是否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发挥作用? 本研究基于我国道德品质对于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实践基础, 基于人格特质对社会行为的主导作用的理论, 拟从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关系的角度出发, 考察小学生宽容品质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旨在检验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德育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的朴素实践理论, 拓展道德品质的理论研究, 并通过探讨小学生宽容品质的德育价值, 探明其作用机制,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和教育实践进行理论铺垫。
(二)宽容品质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外化问题行为(externalizing problematic behavior) 包括攻击行为、叛逆与犯罪(田菲菲、 田录梅, 2014; Brook et al, 2011)。作为一种破坏重要的社会或道德规范而伤害他人的行为(Helmond et al. , 2015), 外化问题行为属于消极道德行为(杨韵刚、基伦、斯梅塔娜, 2011), 对个体自身发展、家庭、同伴、社会都有直接且长期的不利影响 (Janssens et al. , 2015)。例如, 降低儿童的学校参与度(Olivier et al. ,2020), 影响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Crocetti et al. ,2013), 并且也是导致个体后续犯罪、 暴力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White & Renk, 2012)。
而且, 童年中期是干预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促进社会适应的理想节点。Racz 等 (2017) 针对 4 岁、10 岁、14 岁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以及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跨发展的特定级联效应 (specific cascade effects across development) 的研究发现, 在三条显著的级联路径中有两条的中介变量都是儿童 10 岁时的外化问题行为, 即它是儿童 4 岁时的社会适应水平影响 14 岁时的外化问题行为, 以及儿童 4 岁时的外化问题行为影响 14 岁时的社会适应水平的重要中介变量。因此, 研究儿童中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抑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外化问题行为的社会心理模型(Jessor, 1987),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既有个体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个体内部因素(张永欣等, 2018)。目前, 心理学界对影响外化问题行为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内部因素进行了较多研究。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父母身体攻击、心理控制、家庭暴力与虐待, 以及社区暴力暴露与结交越轨同伴等危险因素(Xing et al. ,2011; 陈云祥、李若璇、 刘翔平, 2018; Moylan et al. ,2010; 张一波等, 2017), 还包括父母自主支持的教养方式、良好的亲子依恋 ( 陈云祥等, 2018; 李菁菁、窦凯、 聂衍刚, 2018) 等直接或间接的保护因素。个人内部因素则主要包括儿童学龄前的冷酷无情特质、心理理论、气质性恐惧、认知扭曲等 ( Song et al. , 2016; Helmond et al.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