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一种可能增进友谊、减少敌意的品质(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对中国人人格的研究发现, 宽容属于中国人人格七维度中的人际关系维度, 反映的是人际交往中待人温和宽厚的基本态度 (王登峰、崔红, 2008)。一项有关人际宽恕的元分析指出宽恕不仅仅影响个体如何对待冒犯者, 而是能够全面影响关系质量 (Riek & Mania, 2012), 针对大学生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宽恕能够促进个体后期合作意向、牺牲意愿等亲关系回应( Karremans & Van, 2004)。 由此可见, 宽恕作为一种积极修复友谊的策略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关系质量。在小学阶段, 随着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增多(Gaertner, Fite, & Colder, 2010), 儿童对于人际亲密的需要上升, 同伴间友谊的重要性也逐渐提高 (LaFontana & Cillessen, 2010 )。
友谊质量作为衡量同伴关系好坏的指标之一, 指的是个体所知觉到的与朋友之间友谊关系的质量特征 ( 莫书亮等, 2010)。研究表明, 具有良好友谊质量的青少年, 会表现出更少的外化问题行为、攻击破坏行为(Gaertner et al. , 2010)。通过干预提升儿童的友谊质量能够促进儿童解决与好友之间的人际冲突问题, 降低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Salvas et al , 2016)。因此, 本研究提出假设 H2 : 小学生的宽容品质可以提高其友谊质量, 从而减少外化问题行为。
宽恕干预的研究表明, 宽恕能够带来个体认知层面敌对性的改变。针对韩国女性青少年攻击性受害者进行 12 周的宽恕干预, 能够显著降低被试的敌意归因水平(Park et al. , 2013); 通过启动大学生的宽容信念, 能够有效改善被试受到死亡、人际威胁后的敌对认知及行为(胡霜, 2016)。此外, 敌意归因是指个体在模糊情境中, 把别人的意图归因于敌意的内在认知状态(Dodge & Coie, 1987 ), 它与个体的反应性攻击行为关系密切( 周广东、 冯丽姝, 2014)。一项有关认知扭曲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元分析指出, 作为认知扭曲的次级形式之一的 “ 设想最坏的情况”, 即毫无理由的将敌意归咎于他人, 能够正向预测反社会行为(Helmond et al. , 2015)。由此, 本研究提出假设 H3 : 小学生的宽容品质可以通过降低个体的敌意归因水平减少外化问题行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