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一种可能增进友谊、减少敌意的品质(1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尤其是中国背景下的宽容与西方背景下的宽恕在本质上的一点不同在于, 宽容不仅是对伤害行为的原谅, 而且还包括了容忍的内涵, 这虽然有利于人际和谐, 但同时也可能不利于个体消极情绪的化解。这也启示我们友谊质量与敌意归因之间或许还存在一些重要的调节机制, 而我国宽容的独特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 四) 启示与不足
本研究从道德品质与消极道德行为关系的角度出发, 研究了小学生宽容品质对外化问题行为的抑制作用, 证实了宽容作为一种积极道德品质, 一方面会直接减少个体的消极道德行为; 另一方面也会提高人际关系水平, 或者减少个体内部消极认知, 进而帮助个体调整约束消极道德行为, 从而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品质对于个体道德行为的调节和人际关系 的维系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 拓展了道德人格的道德功能理论。
而且, 童年期是儿童健康成长及问题行为矫治的关键时期, 童年中期的外化问题行为对儿童自身及他人的社会适应具有即时且继时的负面影响 (Janssens et al. , 2015), 对我国小学儿童来说, 外化问题行为更是具有道德品性的负面意义, 不仅被看作 “ 问题” 行为, 而且可能被家长和老师看作 “ 坏的” 行为, 因此, 本研究关于宽容的道德功能的结论提示, 从德育的角度出发, 进行宽容品质的积极培养, 对消极道德行为具有内源性抑制作用, 从而为小学生宽容品质的德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也对普通小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干预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具有一定的启示性。首先, 针对小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干预可以从培育积极道德品质出发, 秉持积极青少发展观, 并充分相信青少年的能动性, 让个体具有稳定内在的道德要求, 从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做出规范性调节, 而不仅仅是完全依靠社会环境的外源性约束。其次, 在抑制消极道德行为的德育教育中, 我们也要注意对儿童人际关系和认知的调节, 帮助儿童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友谊体验, 对儿童进行冲突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进行正确积极的归因训练, 减少其对于模糊他人行为的敌意归因。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 本研究对象主要为童年中期的个体,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选取青少年考察宽容是否对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抑制作用; 此外, 本研究所有的数据均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 虽然各量表都被证实信效度良好, 但是并不能排除社会期许效应对结果精确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外化问题行为的测量上, 可能会存在多主体报告的一致性不高而单一主体的报告形式皆存在局限性的问题: 自我报告会有社会期许效应; 教师、父母报告会受到社会文化评判标准的影响; 同伴评定的解释率和准确性相比自我、教师、父母报告较高, 但存在耗时费力的缺点 ( 陈光辉、张文新、王姝琼, 2009)。因此, 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测量形式上进一步改进, 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率和测量过程的效率。最后, 本研究仅考察了宽容品质对消极道德行为的约束作用, 未涉及宽容道德品质对积极道德行为的促进作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促进亲社会行为的角度出发, 进一步考察宽容品质的道德功能以及促进亲社会行为与抑制不道德行为两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