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带
棺
西
行
左宗棠是于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在这之前的11年,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分析中国:“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被不幸言中,10多年来,大清帝国在和西方列强及国内农民起义的搏斗中早已精疲力竭,到了垮台的边缘。虽有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晚清重臣垂死支撑,但还是每况愈下。李鸿章曾说,他就是一个帝国的裱糊匠。就在这时,左宗棠的出现,为日落时分的帝国又争得耀眼的一亮。
左宗棠参加科举考试三次不中,之后他再无心去读枯涩的经书,便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左宗棠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此时恰值西北发生叛乱,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急召他赴西北平叛。但这时的政局已千疮百孔,甘肃之西,入侵新疆的阿古柏政权已形成割据,而甘肃之东又有继太平军之后兴起的东、西捻军。左宗棠受命之时,皇太后问他西北战事几年可以平定?他答:“5年。”而此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捉襟见肘,哪有这个实力。朝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流派干脆主张放弃新疆这块荒远之地,是他力排众议终于说动朝廷用兵西北。
左宗棠受命之后,先驻汉口指挥平捻,到1869年11月才进驻平凉,这年他已58岁。如果历史可以回放的话,这是一个十分悲壮的镜头:一队从遥远的湖南长途跋涉而来的士兵,穿着南国的衣服,说着北方人听不懂的语言,艰难地行进在黄风、沙尘之中。队伍前面的高头大马上坐着一位目光炯炯、须发皆白的老者,他就是左宗棠。最奇的是,他的身后10多个士兵抬着一具黑漆发亮的棺材,在刀枪、军旗的辉映下十分醒目。左宗棠发誓,不收复新疆、平定西北,决不回京。人们熟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年近花甲的南国老翁,带棺出征过天山呢?
绿
染
戈
壁
左宗棠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陇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要让他“达则兼济天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