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指尖上的百年传承(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他们辛勤的专业教学实践,让“泥人张”得以更广泛地传承与传播,使“泥人张”跳出了家庭门槛,形成社会传承。正如郭沫若先生总结的那样:“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天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不要把‘泥人张’纯了又纯”
我作为“泥人张”第四代传承人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家庭熏陶,另一方面是系统的院校训练。家教有自身的塑造方法,比如刚才我总结的那些塑造方法。到学校学习的素描、色彩本身都是手段,这是一个很科学的专业基础训练。比如圆雕头像、浮雕头像、圆雕人体、浮雕人体,这是专业基本功。学校还有一些艺术欣赏的文化课,这些课程无疑在创作思维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比如说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利用这些才能创作出更有深意的艺术作品。另外,学校是一个学术性比较强的单位,社会交往相对比较多和广,比如经常有来自海内外各种讲座、展示、展览,也对提高修养有很大帮助。
有一些人对工作室这种传承方式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泥人张”(家族)本体传承才纯正。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对还是错。但是,我总是坚持“泥人张”是一个大的概念,正因为政府支持了“泥人张”,成立了京津两地“泥人张”工作室,才培养了一批弟子,这些艺术的后来者在社会上、专业上都有了作为和影响,为“泥人张”技艺传承添砖加瓦,“泥人张”也扩大了影响力。这些人做出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们也代表了“泥人张”彩塑艺术本身。比如1963年搞过“泥人张”彩塑展览,杨志忠的作品《李逵探母》被中国艺术馆收藏,那个作品当时理论界也是很认同的。
他把“探母”这样一个题材用“藏”与“露”的手法去表现,非常含蓄。李逵趴在他母亲怀里,但是没有正面形象,后背背着一个体量很大的刀,紧紧贴在母亲的怀抱里面。母亲的脸是老泪纵横的,是个满脸沧桑的盲老太太的形象,仰面朝天。这个作品一看就意味深长,像中国的四合院一样,曲径通幽。李逵很庞大,母亲很瘦弱、纤细,本身是个对比,李逵又把脸藏起来,根本没有表现,通过母亲来表现探亲的感情深度,很感染人。
我一直强调不要把“泥人张”纯了又纯,搞得界限很分明。我想只要是掌握了“泥人张”技艺又做出影响的,就应该承认他,非血缘弟子是有利于“泥人张”艺术弘扬的。正因为这样,“泥人张”才会有更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有人,如果后继无人,就剩一个人两个人,后人又不做,那“泥人张”肯定就完了。现在人气还比较足,甚至还有一些人要冒名以“泥人张”的名义来宣传自己,这就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我觉得“泥人张”应该是一个大的群体,大家协同一致,共同为这一艺术事业添砖加瓦。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