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朗读者》一书的深刻就在于:它深刻揭示出建立在科层制、法治主义之下所谓“必备职责”的工具理性,跟尊重生命、尊重人类文明的价值理性之间的内在冲突。如果把前者称之为“小理性”的话,那么后者可以用“大理性”来替代。是的,作为现代人、作为社会人,遵守法律、遵从规章制度、认真勤勉工作,理应是本分;问题是,在一个非正常的社会里,如果法律错了、如果规章制度错了,如果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有悖于人类文明的基本内核,我们该怎么办?

《朗读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电影《朗读者》剧照
如果《朗读者》仅仅停留于此,那么上述议题尽管重要,但其实在过往各类作品里,已经屡见不鲜。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于米夏埃尔这个人物的设定,则能让我们玩味出更多更新的内容。
米夏埃尔是法律系的毕业生,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熟谙西方文明、又修习法律的他,自然更加对科层制、法治主义这套工具理性无比熟稔。然而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却是他的两次怯懦:第一次因为自己的情感隐私与内心冲突,无法站出来说出事实真相,为汉娜豁免罪责;第二次则是通过他的再次朗读,让汉娜学会读写、并给他回信之后,他却不愿意承担文明启蒙之外跟汉娜的任何情感联系,始终不给汉娜写信,让汉娜断绝掉对于自身唯一社会联系的希望,最终在监狱中自杀。

《朗读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电影《朗读者》剧照
是的,对于法治主义的熟稔,能让我们完美地遵从现代社会里的各项要求,体面地做一个遵规蹈矩的现代人,但是单纯意义上的“不逾矩”,就能够完成我们作为人的种种道德伦理职责与相应要求了吗?米夏埃尔在工具理性支配上的人际间离与情感淡漠,足以让我们反思:尽管在当代世界,类似大屠杀这样的罪恶已经渐渐远去,但我们难道就可以在“遵规蹈矩”的基本要求之下,就豁免我们之于道德、情感与伦理的种种职责了吗?
近半个世纪之前,汉娜参与实施了杀害犹太人的罪恶,以“遵守规章制度”的名义;而近半个世纪之后,米夏埃尔在自身对于汉娜的情感责任面前、选择了退缩与沉默,同样以法律框架内已经尽责的工具理性的名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