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尼阁“七千卷”:明清之际的西洋视觉启蒙(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他17岁进入耶稣会初修院学习,成为文学学士,又顺应当时西方的时代潮流,加入远东传教的受训队伍。终于,在而立之年,搭乘“我主耶稣”号 船,航向东方。
金尼阁的这次首航历时两年,从里斯本港出发,经大西洋绕道好望角,在中转站印度果阿短暂停留,继而经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终于在1610年抵达澳门,并于同年底进入中国大陆。紧接着,金尼阁从广东肇庆经南京、杭州一路北上,一年后(1611年)到达北京。此时利玛窦已逝,中国教区交由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di,1559-1654)主持。仅在中国停留两年后,在龙华民的安排下,1613年2月,金尼阁再度踏上艰苦的海上航程。这次他从澳门启程,一年零十个月之后,经由印度、波斯和埃及,抵达罗马,此行目的除了向教皇汇报利玛窦时代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成果,还有一项就是从基督教世界筹资购书,运回中国,建立中国的西文图书馆。
1618年4月,金尼阁再次从里斯本出发,携带“七千卷”藏书,航向中国。这次航程与11年前航线相同,也同样充满了凶险。包括金尼阁在内,此次同行共有22位耶稣会传教士,他们是由罗马教廷在权衡各国利弊后,精挑细选派往中国的各国传教士精英代表,其中有葡萄牙人10名,比利时人5名,意大利人3名,德国人4名。经两年多的航程,他们绝大多数都死于航程中的瘟疫、海上风暴和海盗的袭击,抵达中国后,只8人幸存,其中就包括再度被幸运之神眷顾的金尼阁,和后来被清初顺治帝尊为玛法的德国人汤若望。在当时恶劣的交通条件下,除了追求商业利益的商人外,大概也就只有满怀宗教热情的传教士,能够克服艰难险阻,以超人毅力,漂洋过海来到东方。然而,在这两类人中,商人以牟利为目的,不会愿意将有限的行李和交通空间献给沉重的精装插图书。在这样的情况下, 只有当时集学者与宗教笃信者为一身的传教士,接过这一重任, 成为那个时代向东方传播西洋文化的拓荒者,这是中外交通史和“西画东渐”历史上值得书写的篇章。
终于,1620年7月,经两年零三个月的海上航行,携带着沉重而精美的“七千卷”西文书籍,金尼阁再度回到了阔别五年的中国。从此,直到10年后逝于杭州,金尼阁再也没有离开这片土地。
序曲 :印刷术革命与西画东渐
从15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制作成本大幅降低,出版印刷业在欧洲发展起来。到16世纪初, 印刷厂已遍布整个欧洲,印刷物的大量出现和传播,挑战了教廷控制《圣经》的绝对权威,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新的传播媒介不仅为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新教徒所用,也成为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徒的传教工具。在欧洲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初,就有重视书籍并随身携带的传统。利玛窦曾在其中文著作中道出书籍在传播信息方面的重要性:“一人言之,或万人听之,多则声不暨已;书者能令无量数人同闻之,其远也,且异方无疑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