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张奕玮:隐于蓝色的“我”——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视角下的《阿黛尔的生活》(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阿黛尔的生活》剧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赋予超我力量的社会规范,在影片中已“教育”的方式较为温和的展现,而“教育”则以文学教育来呈现。有别于类似《使女的故事》中的洗脑式宣教、或极权的惩罚与暴力,“教育”,特别是“文学教育”,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这本身是毫无错误的,代表着人类对文明、对教养、对人性的追求和透视。但这正是一重更隐晦而深刻的讽刺。超我对于本我的压制是残酷的、本能的沉睡是悲哀的,但这又是我们作为一个文明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必需和必然,我们不能像对待造成其它悲剧的“恶”的东西一样痛斥它、制止它、推翻它,而是只能接受它,吟诵着挽歌,却无法将它丢弃。无法摆脱的悲剧,不愿也不能制止的悲剧,才是对个体乃至人类群体生命无休无止的折磨。
这是个悲剧吗?这似乎的确是个体本我的葬礼,但开放式结局却又残留一丝希望。远去的阿黛尔仍然身着蓝色,音乐仍然是轻快的旋律,道路向前延伸,还没有看到尽头……我们不禁期待着,蓝色衣服的阿黛尔走到路的那一端,会遇到什么?那沉睡的“本我”有可能再次苏醒吗?电影并没有给出阿黛尔命运的答案,正如我们每个人无法向命运要求一个答案一样。但正如弗洛伊德所述:“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我们来说,意识的属性已经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它仍然是唯一的光线,照亮了我们通向心理生活奥秘的道路。也就由于我们的发现的特殊性,我们在心理学内的科学研究就是要将潜意识历程译成意识历程,从而填补了意识知觉的空白。”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揭开个体意识的奥秘,充分认识何为“我”,找回那些走失的部分。阿黛尔蓝色的背影渐行渐远,轮廓确仍清晰可见,她经历了一次对于“我”的找寻和确认,很难以成功或失败来为其结局下一个定论。
因为找寻的过程本身也是建构自我的过程,隐入蓝色便是阿黛尔给出的关于“我”的答案。
“若能觉知自己,就会发现活着本是一种不断揭露自我的过程。”在一次次本我、超我力量的激荡中,自我不断付出努力维持着平衡,这一过程便是建构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之所以无法定义,便在于“我”是一个流动的概念,自我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在生命期限内不会停止的过程。于是,“我”的意义便在这过程之中,在探寻、挣扎、选择之中,我们才成为自己——才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