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安东尼娅家族》:建构一种女性主义乌托邦的尝试能否成功?(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而阶层维度上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安东尼娅无疑是一个农业有产者,和小镇中大多数有头脸的男性一样凭借地产构筑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尊严。与其对应的是作为艺术家的女儿达尼艾拉和科学家孙女特蕾莎,她们在安东尼娅的供养下虽然不事生产,但是也走上了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换取生存资本的生活,姑且可以算作是脱离了典型体力劳动的小资产阶级。在影片中的阶级结构中处于底层的是带有一定农奴色彩的残疾人夫妇达达和皮罗,而吊诡的是,这二人都被设定为了智力有问题的残障人士。笔者不禁联想起美国社会学家在《特权:圣保罗精英中学的背后》一书中提到大部分贵族学校中养尊处优的学生,对于学校内默默为他们服务和劳作的校工群体大部分都选择性忽视,但所有人普遍最有印象的就是两个智力有问题的服务者:
“虽然员工们的存在不断提醒学生们,有其他过程可以解释为何社会中的有些人得到了特权而其他人没有,但是学生们注意到的两位员工却并非如此:两人的残障为他们个人发展的停滞提供了显而易见的理由……共性的持续的不平等被模糊、稀释为个体的艰难而不是结构性不平等(或已经被逾越过去的不平等)”
同样的伎俩出现在了影片当中,这设定将自然地将达达和皮罗他们这些安东尼娅家族的“编外成员”与有着体面工作精美形象的“正式成员”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转嫁到了智力正常者对智力欠缺者理所当然的指引和拯救,从而一方面模糊了阶级差异这个问题本身,一方面使得这一对役使关系在讲述者和观众的接受体系中都能够被不痛不痒的合理化,不对他们理解个人经历构成任何冲击和挑战。这使得观众们得以怀着“同情和温馨”的目光注射这一对主仆之间的互动,而不是感到如坐针毡、受到冒犯,跟不用说随之引起反思。
三、展望:在今天,一座
女性主义的乌托邦是否足够?
对照今日的现实,只需要翻开最近一个月的微博热搜话题,无论是南京大学以姣好女性形象作为招生宣传被全网群嘲,还是三胎政策出台后对于加剧女性职场生存恶劣状况的激烈讨论,女性主义以及女权等相关话语已经走出了安东尼娅的乌托邦,逐渐占领了我们社交网络话语空间的看似方方面面。从冠姓权的撕扯到“我读大学不是为了成为谁的青春”,有所谓自我意识的觉醒的女性越来越多,强调个体奋斗和进步从而过上“不靠男人的日子”的女性也越来越多,但这并不能单纯从一个正向和积极维度进行解读。
因为在今日的女权相关话题上,被忽略的是社会解放、平等权力、社会正义,而被反复提及的则是自我进步、身份尊重。这样一种话题域的限定本身就将讨论者划定在了中产阶层以及渴望向这种生活方式靠拢的极其有限范围内的特定女性群体。而这样一种特定的女性主义思潮也已经偏离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高潮时期的主张,实质上是新自由主义和女权主义思想结合的一种混合体。南希·弗雷泽认为二者结合会带来过度强调身份政治的危害,导致忽视政治经济维度的倾向。 凯瑟琳·罗滕贝格也在其著作《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崛起》中对二者结合的产物进行了深入阐释: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