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安东尼娅家族》:建构一种女性主义乌托邦的尝试能否成功?(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图4 - 影片开头安东尼娅凝视镜子中的自己
二、反思: “建构”乌托邦
的成功无法跨越银幕
然而,抛开具体的视听语言说回现实,《安东尼娅家族》作为一个标榜女性主义与反抗色彩的“杂音”,居然被好莱坞这一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大工业再生产体系欣欣然地纳入了大合唱,是否说明其进行的只不过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无论舞姿多么优美,依然没有跳出保守主义价值观以及某种政治正确合谋所构筑的高墙?
关闭安东尼娅家族小屋粉红色滤镜,我们会发现她所呈现的女性主义的底色并不是普适意义上的,这座乌托邦也不并向所有人平等开放,更不用提它本身可能就是海市蜃楼一般的空中楼阁。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手法,影片都还停留在聚焦于主体性身份的确立以及对现实主义美学亦步亦趋地精心调用,仅仅止步于劳拉·穆尔维于1989年(也就是本片上映的前六年)指出的女性主义电影尝试的第一个阶段:“对性别歧视主义的基本批判和对曾湮灭的妇女传统的肯定”,而她认为女性主义的电影人应该超越这助跑式的第一阶段,进入到“寻求新的形象以及新的表达方式”的第二阶段。而与该片同时代、甚至更早的女性电影人已经开始“转向了电影语言自身”,谋求与后现代表现手法以及左翼美学结合的可能性。
电影中所运用的符号系统也依旧没有跳脱父权叙事“大一统”的窠臼。种种意象和指涉也都是对女性力量非常传统的暗示,例如“农业-乡村-大地-生育-母亲”。波伏娃早在《第二性》的“神话”一章中就系统性地梳理了作为“大地母亲”这一女性形象背后所寄托的父权社会对女性的传统期待,而“大地母亲”也恰恰是对安东尼娅这个强大、包容、温婉的农场主最为贴切的一个文学抽象化。影片文本的所运用的符号语言在“能指/所指”的解读过程中清晰得仿佛一道小学生配对题,设计得过于工整精致反倒平添了一份具有讨好色彩的刻意和斧凿。而另一方面,影片也设置了许多诸如安东尼娅骑马救人、端枪复仇等传统意义上赋予男性行动者的情节来突显其形象的独立,但对这些传统男性符号“颠倒”、“错置”的使用,本身也建立在承认和默认这样一套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符号体系的基础之上。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乌托邦隐喻,本片没有提供任何在现实中得以为继的行动力资源。作为讲述者的曾孙女萨沙是一个没有行动力的叙事主体,在安东尼娅死后,安东尼娅家族中的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扛起使得这座粉红色乌托邦维系下去的大旗。这座属于女性的乌托邦高度依赖于安东尼娅这样一个具有个人卡里斯玛的典型领袖,因此不具有效仿和复制的可能性。安东尼娅家族,只能成为随着田园的最后一缕炊烟一同消散在晚风中的绝唱。她停留在农业的前现代社会的乌托邦伊甸园幻梦之中,而无法为如今如茫茫蝼蚁一般立于工业社会钢筋水泥丛林之中的广大普通女性,提供改善现实处境和内心秩序的参照与出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