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奋斗创造青年之获得(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刘森林:我很认同两位老师的理论阐释和实证发现。确实,获得感这一概念既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也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应答。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这一本土概念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学理阐发,建构更加客观有效的测量手段,从而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贡献学科智慧。
2.获得感的持续源自国家赋能与个体奋斗相互支撑
主持人:获得感的构成是多维度的,意味着提升获得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同时,积极的获得体验总要基于横向比较,即与其他群体或个人比较;或是纵向比较,即与过去比较。而这些都会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即随着社会发展水平进步,原来可以提升获得感的方式经过一段时期之后面临失效的可能。如何才能保障获得感的可持续呢?
吕小康:获得感总要基于比较而产生,个体如何恰如其分地进行社会比较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个体自身的心理认知出现问题,即使客观获得再多,也不能产生相应的获得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另一种社会治理主题,即社会心态治理。费孝通先生晚年曾力倡心态秩序的概念,其目标是人人皆能“遂其生、乐其业”,实现人生价值。如何通过有效的心态培育措施提升获得体验?这当然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赋能,也需要个体的持续努力。总体上看,获得感的提升,对个体努力和国家治理两方面同时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个人应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从而增加社会发展的可积累成果;另一方面,国家应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系统性赋能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为其奋斗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共同富裕、教育减负、生育友好等国家战略和政策,都是有效的赋能方式,既可以直接降低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人的各类负担,也有助于从长远上增添社会活力、培养更加朝气蓬勃的社会生态,进而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获得感的可持续性。
刘森林:国家赋能与个体奋斗这种相互支撑的关系,也体现在社会心理指标上。我们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国家认同感与其获得感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集体认同,主要指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政治结构、精神价值等的主观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自豪感、忧患意识等主观感受。获得感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国家认同感,具体表现为:个体经济收入提升、工作稳定性增强、文化程度提高,自主需求就会增强,对国家政策、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就会越发关注、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对国家也会寄予更高希望,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反过来,个体的国家认同感也影响着他们的获得感。尤其是个体对所属国家的政治结构、社会政策以及发展道路的认同感,会显著影响个体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与主观体验。这印证了个体成就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提升获得感必然需要个体发展与国家进步两方面的协调一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