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历程与成就(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如今汉语拼音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工具”(苏培成2018)。
为促进汉语拼音的规范使用和教学普及,国家就汉语拼音正词法、中国人名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等制定发布一系列规范标准,探索多种拼音教学法,并于1982年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世纪之交,全国会汉语拼音的人口比例达到68.32%。
汉语拼音方案还是中文罗马字母转写的国际标准,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关于中国地名拼法的决议》;1979年6月联合国秘书处发出《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1982年8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ISO 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后于1991、2015年两次进行修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四)语言文字信息化
语言文字信息化相关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就被列入中国科学工作的发展规划,1968年研制成汉字电报译码机,70年代中期提出“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研究课题——“七四八”工程(冯志伟2019)。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让古老的汉字进入计算机”,文改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开展集中攻关,在短时间内先后成功解决了汉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输出和信息交换用编码问题,发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等重要标准。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语言文字信息化被正式确立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其具体内容:制定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并加强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建设为中文信息处理服务的基础工程。
1986年以来,国家语委会同相关部门颁行一大批关于汉字输入、汉字编码字符集、汉字字形以及汉语词处理、语音处理等的规范标准,开展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中华精品字库等基础工程建设,推动建成一系列基础数据库、语料库、知识库及相关信息聚合与检索系统,打造语言资源综合门户“国家语委语言资源网”,发布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汉字全息应用系统,开通“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实施“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程”,制定《信息化条件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取得丰硕成果。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成功解决了汉字编码、输入/输出、编辑、排版等相关技术问题;制定了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分词规范;汉语词语自动切分、命名实体识别、句法分析、词义消歧、语义角色标注和篇章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问题得到全面研究和推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