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夏加尔:流浪在艺术世界,用温情描绘苦难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紫罗兰公鸡》(1966-1972)
世界艺术史上,夏加尔与莫奈、梵高、马蒂斯、毕加索等名字同样振聋发聩。迄今中国最大规模夏加尔作品巡展刚刚结束在上海旅程、即将登陆北京,以154件真迹为中国观众提供了认识夏加尔的契机。
这是一位颇有大众缘的艺术大师,他的画似用甜蜜调和了色彩,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呈现梦幻与纯真的世界。这却也是一个仿若流浪在艺术世界的孤儿,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任何一个艺术流派,始终难以被归类或定义。理解这样的画,重要的索引其实是夏加尔经历的苦难的人间真实。

文艺评论丨夏加尔:流浪在艺术世界,用温情描绘苦难


《灵感》
不少画中都出现了一座带有绿色顶盖教堂的城市,那是他唯一的、永恒的维捷布斯克
一个夏日的晌午,肆虐的大火如猛兽般吞噬一切,眼看就要逼近维捷布斯克的郊区。更不幸的是,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还来不及一声哭啼就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厄运。人们把婴儿和刚刚经历完生产的虚弱的母亲连同床一起抬起,慌忙地穿过一栋又一栋的屋子,把母子辗转到相对小城的另一头。万幸的是,顷刻间的一场瓢泼大雨拯救了这座城市,拯救了这个初降人世的孩子。1887年7月的这一天,马克·夏加尔仿佛先跟死神打了个照面,出生了。
这场大火,抑或说在维捷布斯克的童年时光里,夏加尔亲眼所见的每一次火灾都深深地烙在他的回忆中。夏加尔说,自己一出生就是一个死婴,直到有一天爬上屋顶,静静地看着火焰,眺望见整个的维捷布斯克,他第二次诞生了。毕生的众多作品中,大火、火红的烈焰、红光一般的象征成为一种恒久的元素,仿佛暗示着他的生命之源。
今属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在沙皇的旧时代,是一个聚集着犹太人的穷乡僻壤。某种意义上,它只是庞大帝国的一隅,一个不毛之地,一个专门用来处理俄国犹太人的地方。沙皇在日俄战争时期大肆抓捕维捷布斯克的犹太人充当兵役,夏加尔清楚记得年幼的自己是怎么躲过兵役的,以及那些历历在目的残酷场面。即便在俄国,苦难似乎依然是犹太人的宿命,也是维捷布斯克的宿命。
在这贫瘠的小城,对于普通人而言,生活无疑是一条冰冷而艰涩的重担,你不得不用力地握着它,刺骨而粘手。生活的磨难不加掩饰地展现在少年夏加尔的眼前。“他扛起沉重的大桶,而当我看到他扛起那些重负,看到他用冻僵的双手翻动小小的鲱鱼时,我的心揪得很紧很紧……他的胖老板站在一旁,就像一个动物标本纹丝不动”,夏加尔这样回忆父亲道。画家的父亲当了一辈子的鲱鱼行伙计,日以继夜地干着搬运的苦力,最后一辆汽车轻描淡写地碾过,结束了他的一生。疲于生计的父母、早逝的弟弟大卫、被抄家的岳父母、流泪祷告着的老人、包围着已故之人的晃眼的蜡烛,生活似乎就是一部早已写就的悲剧。忧郁成了夏加尔与生俱来的底色,在绝大多数的作品中,我们鲜少见到印象派那样明亮的天空、新鲜的空气,夏加尔的天空是昏暗而混沌的,混沌着世间的凡尘。《死亡》(1908)以及此次展出的《俄罗斯村庄》(1929)的景象便是如此。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