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建构“敌人”——美国的秩序构想、制度战略与对华政策(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鉴于此,本文将首先从美国对国际秩序的设计入手,考察国际制度在美国国际秩序构想中的位置与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美国二战之后建立并在冷战后拓展的国际秩序存在的基础、危机的起源和未来的演化趋势。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美国的国际秩序构想进行了讨论,主要探讨了其国内不同的制度战略取向,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一个始终存在的强大“敌人”对于美国外交战略的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利用美国建立和拓展国际秩序的历史进程来验证第二部分阐述的核心观点,讨论的内容涉及一战之后美国国内不同制度战略选择之间的分歧、二战之后美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建立,以及冷战之后美国面临的危机;第四部分结合美国的两党政治,对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国际秩序设计和对华战略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了美国主导国际秩序的未来可能性;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进行小结。
二、“千秋万代新秩序”:美国的国际秩序构想与制度战略
从殖民地时代开始,美国人就始终坚信自己要在世界上建立“一座光芒四射的山巅之城”(a shining city upon the hill)。当19世纪末逐渐成长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后,美国就开始构想新的国际秩序了,其目标是既能够保障自身的安全与繁荣,又能将其全球战略付诸实践。
与英法等传统殖民帝国不同,民族国家在美国的国际秩序构想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它们之间通过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来协调相互间的关系。这既符合美国的“革命”传统,也顺应了世界范围内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
国际制度是指国际体系、行为体及其行为相对稳定的构成性的、管制性的和程序性的规则(rules)和规范(norms)。所有制度要想高效运转,都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要素:一是规制性(regulative);二是规范性(normative);三是文化—认知性(cultural-cognitive)。这三种要素由于能够约束和规训制度内的行为体及其行为,因而能够使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形成稳定的国际秩序(见表1)。
表1 国际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 国际制度基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秩序基础规制性权力约束性期待建构行为体遵守基础权宜性应对社会责任共同理解;理所应当
资料来源:W.理查德·斯科特著,姚伟、王黎芳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1年版,第59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